首页 -> 2008年第7期
深层学习与支持深层学习的教学策略
作者:叶信治 杨旭辉
关键词:大学生;深层学习;表层学习;教学策略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这与中国大学教学方式和大学生学习方式有一定关系。目前,许多大学的教学活动仍局限在课堂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教学方式,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等还不普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外教学、实践性教学也不多。同时,许多大学生学习目的较功利、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以通过考试、获得文凭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手段,因而学习没有深度,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如果中国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少采用表层学习的方式,多采用深层学习的方式。
一、深层学习和表层学习的源起、内涵、成因以及差异
瑞典的Marton和Salia最早进行了学习的表层方式和深层方式的研究。他们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并且告知学生阅读后要接受提问。学生们采取了两种不同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第一组学生围绕着预期的问题学习,集中于那些有可能被提问到的事实和细节。他们的学习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只记住一些没有关联的事实,而无法理解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课文的大意。研究者把这些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视为学习的表层方式,第二组学生努力透过课文的事实和细节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深入课文去解读其主旨和意义。研究者把这些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视为学习的深层方式。
在Marton的理论框架中,采用深层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对学习有内在兴趣,注重理解,强调意义,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地陈述问题或概念的整体结构的假设。Biggs、Entwisfle和Ramsden等学者认为,深层学习体现为学习者亲身致力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如广泛阅读、整合资源、交流思想、把单个的信息与整体的结构相联系、把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等,以达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在Mcleod看来,深层学习是深入的、有意义的,能够导致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持久改变的学习。Miller则用“转变”这个词来描绘深层学习。他认为在深层学习中,学生不只是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是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成长。与之相似,Bentz主张,深层学习的经历是一种既是情感的又是智力的,既是心理的又是生理的,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既是独特的又是共享的体验。
总的来说,深层学习总是与批判性思考、新旧知识联系、多元视野、自我反思、智力好奇、意义探寻、问题解决、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具体而言,从学习的性质上看,深层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习者能够透过解读学习内容的事实和细节而把握其主旨和大意,挖掘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义。从学习的动机来看,深层学习由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所驱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本身有内在的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好感心而主动地学习,从学习的类型来看,深层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钻研、学用结合的高等级学习,即要求学生运用高于熟记的高级心智进行学习的活动;整合学习,即要求学生整合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活动;反思学习,即要求学生探索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是如何学习的活动。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深层学习能够导致学习者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改变,使学习者在身体、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成长。
至于支持学生深层学习的因素,Biggs从学生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学生方面来看:具有把某一任务有意义地完成的意图,这种意图产生于内在的好奇心或者做好某件事的决心;恰当的背景知识;具有在高概念水平和根本原则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先天具有概念化工作而不是被孤立细节所困的能力。从教学环境方面来看:以清晰地呈现主题或学科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出学生积极反应的教学;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积极应对并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对所学内容结构而不是孤立事实进行评估;采用鼓励积极学习氛围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强调学习的深度而不是学习的广度;根本上,采用支持课程的清晰目的和目标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与深层学习不同,表层学习是一种记忆型学习,或者说是一种信息复制型学习,学习者把记住知识和再现材料作为最终学习目的,消极对待学习任务,希望以最小努力达到最低要求,通常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孤立地、肤浅地记忆材料,而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和反思,因此不能长期地记忆材料,是一种低成效学习。
关于学生表层学习的成因,Biggs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学生方面来看,导致他们采用表层方法学习的因素有: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对非学术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学术的关注;相对于过重学习负担而言不充分的学习时间;错误地理解学习的要求;对教育具有抵制的想法:高焦虑;先天缺乏深度理解某些特殊内容的能力。从教师方面来看,导致学生采用表层方法学习的因素有:教师按照清单零碎地教学,没有把一个主题或科目的内在结构呈现出来;运用简答或多项选择等不可避免地把事实和知识割裂、孤立的评价方法;采用激起学生抵触情绪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如“我讨厌教这部分内容,你们将讨厌学习这部分内容,但我们不得不学习这部分内容”;没有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足够的时间;制造学生的长期焦虑情绪或者表现出对学生成功的低期望,如“不能理解这些内容的人不适合读大学。”Rhem也归纳了学生表层学习的原因:一门课程的材料过多:相对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缺乏深入学习科目的机会;无法选择学习科目和学习方法;一个让人感到威胁、导致焦虑的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说明深层学习和表层学习,这里对二者进行简单比较。(1)深层学习是意义探寻型学习,基于理解,表层学习是信息复制型学习,依靠记忆;(2)深层学习是批判性地检视新的事实和观念,并且把它们并入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在观念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表层学习不能批判性接受新的事实和观念,并且把它们作为孤立的、没有联系的项目储存在头脑中;(3)深层学习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中心论据或概念,表层学习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外部信号和公式;(4)深层学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表层学习没有把认知新的材料建立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5)深层学习把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表层学习把课程内容简单地视为考试而学的材料;(6)深层学习由学习者内在的兴趣与好感心等因素驱动,表层学习由外部的考试与评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