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

作者:王 颖 范慧慧 朱 军




  摘 要: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师资及资源优势,开展对本科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训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必要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是培养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探究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有关影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若干所重点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率先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成功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同并尝试这一培养途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进一步以研究型大学为视角,从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入手,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展能力来拓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优势条件
  
  研究型大学拥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这些特点和优势为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重要条件。
  
  1 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研究型大学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优势,倡导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即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继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持久生命力。在实施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能够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兴趣;能够对本科生进行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为本科生提供多渠道的科研和创新机会,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研究项目,充分展现个性才华。
  
  2 敬业创新的师资队伍
  研究型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多年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973”项目的主要承担者或首要负责人。这些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深切了解创新人才所需的成长环境,尤其重视本科教育对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作用。他们能够以科研最新进展充实本科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能够为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科研实践中。以“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为例,已有640余位教师曾经或正在担任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导师,其中不乏学术造诣深厚、声誉卓著的全国优秀教师、973首席科学家、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本科生的科研成果令人瞩目。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复旦大学蝉联四届团体第一名。2004年以来,复旦大学获学术资助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达30余篇。
  
  3 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
  研究型大学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以及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报告。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很大程度地面向本科生开放。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能够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料,能够参加高端的科研讲座和学术研讨,能够在先进的实验室中体验科学研究。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营造了宽松便捷的氛围。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机制保障
  
  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必须打破传统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刚性束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开拓个性化发展的方向,
  
  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动力
  我国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大学前教育,使部分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本科培养阶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转变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导师给予学生的是灵活多样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兴趣之后,在进一步选择具体研究课题前,导师会介绍多个相关课题的特点、难点和发展前景,并提供参考文献,由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方向。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关键不在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从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与课堂教学相比,科研与创新活动往往从问题切入,能够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分类分层,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训练体系
  由于年级、学科、专业的不同,本科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对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接收程度也各有差异。学校应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特点,分类分层地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上学术道路。
  部分研究型大学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科研训练体系,比如,“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包含针对不同资助对象的五项子基金,给予不同层次的本科生充分的选择空间。浙江大学构建了由“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组成的三级科研训练体系,“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包括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望道学者”项目、针对高年级的“箬政学者”项目,以及面向特定院系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三个子项目各有不同的申请时间和研究周期,以利于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
  
  3 刚柔并济,形成规范而弹性的管理方式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自由空间,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这一自由空间,保障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设置专门机构为本科生提供服务,并组织专家对学生的研究课题进行指导、审核和验收,加强质量监督。
  目前,绝大多数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且运行成熟的高校,都已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复旦大学为例,学校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负责“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项目的总体协调和日常秘书工作,包括管理项目经费、征集研究课题、组织专家评审等环节。每个子项目还分设学生工作委员会,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形式,落实项目的常规管理工作。此外,管理机构还开设专门网站和BBS专门版面,展示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最新动态,推介研究项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