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张謇与蔡元培教育思想之比较

作者:陈 炜




  摘 要:张謇和蔡元培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现代化的先驱。虽然他们两人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状况,但是由于年龄、资历和受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中,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比较张謇和蔡元培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发掘他们凸显各自特点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张謇;蔡元培;教育思想
  
  张謇(1853—1926)和蔡元培(1868—1940)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年长蔡元培15岁,两人自幼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两人又同是科场的成功者,所不同的是蔡元培少年得志,二十出头便中进士;而张謇科场蹉跎几十年,四十多岁才中状元。张謇没有留过学,只有短暂的赴日本考察的经历,而蔡元培曾三度出国留学和研究。两人都非常注重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视野和胸怀。由于年龄、资历、受教育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在变革传统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比较张謇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们在吸收外来教育、改造传统教育、发展新式教育过程中的异同,分析、解读他们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从而为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作出卓越贡献,可以加深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思想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理解。他们凸现各自特点的宝贵经验,对于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
  
  蔡元培深刻批判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尊孔”的封建意识形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他反对尊孔读经,认为“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经,也是有害的”。蔡元培反对尊孔读经不是要否定孔子的学说,也不是要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提倡的是对孔墨老庄管宴荀韩之学一视同仁,对封建专制时代将孔子一人独尊提出批判。况且,蔡元培认为:“孔子之学术,与后世所谓儒教、孔教当分别论之。”
  在反对中、小学生读经,以及后世所谓儒教与孔教、与孔子学术不是一回事的评判上,张謇早期和蔡元培是基本一致的。
  张謇在《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一文中,以西周及孔子施教时的学习内容及演变过程为据,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予以抨击,认为读经是高等教育和专家研究的学问。
  张謇1909年呈文学部,评判当时的学制,除建议缩短小学修学年限外,对读经、讲经所占学时过多提出批评,认为:“故人浅近之语言, 自今人讲习之,无一非深邃之文义,儿童索解,犹苦其难……如徒责生徒以诵读,其兴味又视唱歌为枯寂。读经、讲经之费时既多,中国文字之收效遂少,意欲保存国粹,而事实乃与期望相左。”
  同样是反对中、小学读经,张謇和蔡元培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蔡元培从学术包容和学生世界观养成出发,认为中、小学生读经“有害”,而张謇则从教育规律考虑,认为中、小学生读经“不宜”;蔡元培把高校相关专业选择性的读经,和中学读一些经文篇章,看作是学术研究和中文学习的一部分,而张謇则肯定读经是“保存国粹”的一个途径,
  和蔡元培只是把孔子学说看作先秦百家中的一家不同,张謇对孔子学说情有独钟。1918年张謇在《尊孔会上第一次演说》中说:“孔道并非国教,孔子本无宗教性质。彼佛教、道家为上等人说法,清净寂灭而失之于空。耶教、回教为下等人说法,洗礼膜拜失之于固。我孔子则取中庸主义,不偏不易,纯为人道。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初不惜国教而始重。如必为孔子为教主,与佛道耶回争无谓之权,反觉小视孔子。盖孔子所说,足以包括佛道耶回诸教而熔冶于一炉也。”
  同样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和蔡元培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张謇认为,“夫法所以行道,而法非道,道不可变,而法不可不变……法久必弊,弊则变亦变,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亡其精,变而变者去其腐。”张謇固守的“道”主要是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想,张謇的教育思想比起洋务运动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进步,但其思想上仍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余绪。而蔡元培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在于以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论证西方近代道德观念的普适性,企图通过融会古今中西来探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二、教育大纲方针的差异
  
  张謇从其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思想出发,主张教育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培养健全的国民。他在《师范章程改例言》中明确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与之相应,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系统地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比较这两个同时代的教育家,张謇提出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大纲,主要从“为救国强国培养健全之国民”,即从社会需要出发,因此较多地把教育作为启智、兴业、救国的手段,注意发挥教育的经济和政治价值;而蔡元培则在看到教育“开启民智、救亡图存”作用的同时,还看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蔡元培提出:“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因此“五育皆教育所不可偏废”。蔡元培所说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张謇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教育相若,而蔡元培所说的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蔡元培所说的世界观教育与当前理解的世界观教育含义不同,这和他提出的“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这一命题有关,蔡元培受康德哲学影响,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即物质世界,和实体世界即本体世界两个部分,“前者相对,而后者绝对;前者范围于因果律,而后者超轶于因果律;前者与空间时间有不可离之关系,而后者无空间时间之可言;前者可以经验,而后者全恃直观。”在蔡元培看来,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有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色彩。实体就在现象之中,“道不远人”,“每况愈下”。只有人的精神可以进入本体世界,人的精神与本体世界愈接近,人就愈趋于纯真完美。
  因此,蔡元培要求教育要服务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消极方面,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着,积极方面,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蔡元培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太极”来比附本体世界,康德的理论提出了现代世界的本质这个命题,蔡元培借助西方现代性的思想基础,实现了教育传统与现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