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学分制实施的内外部制度环境研究

作者:张 勇 陈 婕 金久仁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制度环境的影响,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中的实施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作为一种舶来品的新制度在中国土壤上的推行与实施必然遇到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所以,分析学分制实施的内部制度环境和外部制度环境并据此提出本土化的策略,对于该制度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内部制度环境;外部制度环境;本土化策略
  
  20世纪初学分制作为舶来品被引入中国,但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全面推广则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内外部诸多条件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我国高校并未普及;即便已经试行学分制的一些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对学年学分制的改进,对学分制的实行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缺乏本土化路径。本文试图从学分制实施内外部制度环境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给这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我国高校中的成功实施带来一些启示。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相对于过去的学年学时制和学年学分制而言的,具体讲就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的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学习内容为核心(自主选课制),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点(绩点制),允许学生有较长时间内灵活选择学习进程(弹性学制),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导师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关于学分制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度或者说是对传统制度的创新,必然有着一些新的特征,了解其特征对更好理解学分制的内涵有着直接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分制的特征作一分析。
  
  1、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学分制的改革一直都围绕着选课制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所不同的仅仅是如何选、选什么课,以及选课的管理及其模式。所以,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主轴,而如何选、选什么课,是不同管理模式的微观路径的差异。
  
  2、学生自主权与教师自主权并重。学分制是在选修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根据本人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允许学生有充分的空间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设计、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3’学生可以摆脱传统专业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课堂教学更易互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和自己专业所长开设课程,而不再是传统专业背景下的课程分配制。这使更多的教师可以自主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且学生的选课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促使他们注重教学艺术的培养,而不是照本宣科。这些变化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市场化。学分制淡化了传统专业的概念,由注重共性发展向崇尚个性发展转变。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将学生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样一种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同时也可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学分制的实施,必然使更多的学生选择市场需要的或与市场接触密切的课程,以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弹性制、多元评价方式等也都是学分制特征。这一系列特征使它有别于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同时,这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体现出学分制未来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制度的惯性以及嵌入性,目前,学分制在高校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内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
  
  二、学分制实施的外部制度环境
  
  所谓的外部制度环境,在这里指的是学校内部制度之外的其他相关制度。它既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包括社会的文化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的某一特定时期内,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教育制度相互作用,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具体下位制度。怀特(Harrison C.White)、波拉尼(Karl Polanyi)等人提出制度的嵌入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制度创新和变迁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与制度资源所能提供的条件。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制度总是嵌入到与这种制度形成配套关系的其他环境之中,这种制度才能和谐而良性地发挥其本该有的功能和作用。当一种制度真正嵌入到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中去的时候,这种制度同时也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文化的烙印,形成一种互依互存,逐渐混为一体的状况。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要求学校管理制度中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时代的发展特征相呼应。因此,学分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时代所赋予的精神内涵。
  学分制在我国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受到来自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外部制度环境已经和学年制以及学年学分制形成了某种默契。当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转向学分制时,必然要求其他配套制度同样作相应而必要的调整,使其与这样一个新制度形成新的默契。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制度的创新和变迁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很好地去磨合。为此,我们必须先行对该制度的相关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一些传统制度进行调整,以确保学分制实施的外部制度环境能够保障或者说不阻碍学分制的实施。可是,在高校外部,学分制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高校缺乏现代大学制度所必须具备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改革所涉及的诸多管理过程受到诸多不适宜的外部限制。
  
  三、学分制实施的内部制度环境
  
  外部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与内在演变出来的制度互补。所以,在分析学分制实施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同时,也有必要对其内部制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这里的内部制度环境主要指学校中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制度。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制度、收费制度等相关制度。制度经济学家诺斯(North)提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主要描述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和将来所实施的制度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并认为一种现存的制度都会具有一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采取了一种制度、实施了某种社会行为、进入了某种特定的路径,那么,这种制度或行为就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惯性”,对以前人们的选择和路径产生一种依赖。照此理论,人们过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决定着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今天所实施的制度也有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制度的影响。上面,笔者提出目前学分制的外部制度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内部制度在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显然压力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