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

作者:徐淑兰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偏重于人文社科专业,文科化现象突出;过分市场化与功利化,趋同化现象严重;与母体高校高度重复,同质化现象明显。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尚未形成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的制度环境;从母体学校来说,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放权不够;从学院自身来看,学院对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的培育重视不够。
  关键词:独立学院;本科专业;专业设置
  
  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专业设置,专业是高等院校最为基本的教学单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和落脚点。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然而,我国目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些分析。
  
  一、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人文社科专业,文科化现象突出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独立学院创办较为仓促,鉴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原因,往往设置了较多的人文社科专业,因为相对而言,人文社科专业更容易创办与建设。一些由社会力量举办的独立学院,出于办学条件与成本等考虑,更是选择设置大量的人文社科专业,甚至有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为清一色的人文社会科学。
  以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浙江省20所独立学院共设置了484个专业,平均每所独立学院设置约24个专业,其中,人文社科专业共264个,占54.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设专业数量最多(开办数量在10个以上)的前16个专业中,有13个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这16个专业的总数量为220个,占了所有专业的49%,换句话说,近一半的专业数是集中在16个专业之中。
  大量设置人文社科专业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印度附属学院的经验教训来看,目前,一些学者把印度大学文凭贬值、大学生失业等问题归咎于印度大学附属制度,甚至把附属制看作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祸根,认为印度的整个高等教育几乎全部在装备落后、师资匮乏的附属学院进行。印度附属学院就是设置了大量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众多,存在着文凭含金量降低的现象。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附属学院毕业生往往缺乏信任,认为其毕业生知识陈旧过时且无一技之长,其失业并非是无岗位的失业,而是缺乏工作能力,其文科生失业率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2003年以后申办的,其培养的学生刚刚进入市场,这一问题尚未特别显露出来,若长此以往,大量的文科毕业生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往往无法就业。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注意专业设置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专业申批与各专业招生人数时给以关注,适当减少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
  
  2、专业布局过分市场化与功利化,趋同化严重
  独立学院由于收取高额收费,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需注意的是,市场只是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这一因素容易催生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的冲击,捕捉到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一哄而上,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陷于被动。何况,如果所有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都从眼前利益出发,势必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这种“短视”行为,极易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留下隐患,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行业变动性的加快,高校里的专业设置也面临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人才市场对人的规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如果学校对人才市场的变化跟踪调查不够,反映不够灵敏,不适时调整专业,势必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趋同,如几乎都以发展外语类、计算机类、经贸与财会类等社会热门专业为办学重点。据对全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不完全统计,英语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与法学类专业的设置率最高。
  
  3、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高度重复,同质化明显
  重复设置母体高校热门、优势专业是独立学院创办之初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不顾自身生源的特点,不顾市场的需求,盲目照搬母体高校的热门学科专业设置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在竞争中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有的全部专业在浙江大学都有硕士点,80%的专业设有博士点,半数以上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城市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高起点、高层次办学,但是如此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自身特色,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的过剩。而且,独立学院设置与母体高校相同专业,势必造成与母体高校相关专业学院在教育资源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这种专业设置方向的同质性,不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
  我们随机抽取了几所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与母体学校进行对比,就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一同质化现象。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单独设置的专业很少,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依附于母体高校,只是在母体高校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一部分专业,仅仅把规模缩小了,基本上是母体学校专业设置的“压缩版”或“袖珍版”。
  
  二、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成因
  
  1、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尚未形成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的制度环境
  从2004年教育部进行各独立学院专业备案后,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制定规范及实施意见,各省市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不同的规定。目前,国家为了确保教育质量。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单独申报新专业,即使该专业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这一规定本来是有利于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办学。但是,各地教育部门在审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时,又强调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必须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独立学院申报母体学校未设置的专业往往得不到批准,这又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专业发展与建设,使独立学院只能依托母体学校进行专业设置。
  根据教育部精神,母体学校应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及教学质量负有指导、监控职责。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基本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独立学院有绝对的办学自主权,母体基本不干涉独立学院办学事务:一种是母体统得太死,独立学院没有自主权。前者大都以企业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