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作者:金娟琴 陆国栋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了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监控措施、手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的若干机制,包括分类监控、多级监控、内容监控、时段监控、反馈监控等监控机制。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监控机制
  
  质量监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制订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行动的管理过程,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监控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其率领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是建设质量的监控主体,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敦促高校教师建立起主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调节机制,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一、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而推出的一项重要的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为“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品牌课程”。同时,在当前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大背景下,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要素为:
  
  1、一流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无论是教学内容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建设,必须通过教师组织和实施。在以前的教学中,主讲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对课程建设质量直接产生影响,教师往往单兵作战,自己制作课件供个人上课使用,教学团队的作用相对薄弱。而随着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这种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就显得单薄,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因而,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课程负责人,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建设一支具有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讲教师队伍,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发挥群体优势,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一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离开教学内容谈课程建设,如同空中楼阁。而教学内容建设又是课程建设中最困难的,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与教学时数限制,及时剔除糟粕,革新内容,推陈出新。精品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与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3、一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如果说把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相比较,很多人会发现,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国内外教学的最大区别。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自学、思考的空间很有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考试方法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行理论讲授与实际操练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4、一流教材。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教材建设包括与教材相配套的各类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案例库等资料建设。教材建设需要全方位考虑,除纸质教材,还包括电子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要全面体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5、一流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保障。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程教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而对课程建设也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高校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
  
  二、现有监控机制与问题
  
  为了实现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建设目标与要求,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与评选工作,历经5年,评选课程1700余门。各省和高校也纷纷开展了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1、各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团队。经查阅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多为学科带头人或本领域知名教授,大部分教学团队达十多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更多,达几十人。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网站。网站上已有齐全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PPT)、网络课件、作业或思考题、实验大纲、参考书目、电子教材等。
  
  3、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材建设等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相关文章已达数百篇。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为督促课程负责人组织好课程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监控。
  
  1、成立精品课程质量检查工作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情况调研,对精品课程评审的指标和过程资料进行技术分析,为决策提供咨询。
  
  2、开展精品课程年度检查,对课程内容的更新比例、配套经费使用、教师与学生的访问量等进行检查。
  
  3、对课程支撑网站开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测,对各课程及其资源建设状况进行检查。
  尽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采取了一些质量监控检查手段,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制约机制薄弱。虽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质量检查小组,并开展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总的来说,还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检查,缺乏对课程实质性的制约。
  
  2、形式重于内容。精品课程涉及12个学科门类、81个一级学科的上千门课程,课程内容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检查更是如此,走过场并不是真正的检查,形式检查不等于真正的内容检查。
  
  3、程序性规则缺失。在精品课程的评选与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往往是自上而下制订规则,而教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很多教师认为评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即已完成。而管理部门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设想,相应的规则制度也并不完善。因而,监控行为往往存在不明确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三、有效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如何建立有效质量监控机制,促使精品课程利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给予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抓住建设契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我们认为:
  
  1、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明确精品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