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校新闻专业创新性探索

作者:甘险峰




  摘要:中国新闻学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集中表现在学生培养与使用脱节以及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新闻实践。针对这种情况,试图通过五个方面的创新,即课程设置创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创新、师资构成创新、实习制度创新,促进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闻学;教育;教学;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高速扩张很快使中国新闻学高等教育做大了,但是远没有做强。实事求是地说,新闻学高等教育的弊端不仅逐步体现,而且反映还十分强烈。据笔者了解,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培养与使用严重脱节。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每年毕业大批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另一方面却是新闻媒体和其他用人单位无合适的人可用。其次,教学内容严重滞后Ji新闻实践。不能与飞速发展的传媒的需要相衔接。这样就造成了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不受欢迎、不受重视。笔者根据媒体的实际需要,结合国内外新闻学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在尝试以下方面的创新性探索。
  
  一、课程设置创新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高校新闻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技能。其实,随着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传播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受众细分趋势的日渐明显,记者仅仅依靠新闻采写和评论的基本技巧就能立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新闻教育观念的革新已经势在必行。近年来,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了“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的观念,这对于高校新闻学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在大传播的视野里进行新闻通才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革新。笔者认为,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调整。
  首先,压缩新闻理论、新闻史课程。对于新闻理论、新闻史课程,不应该分得过细、过繁。比如,可以把新闻学概论、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合并成一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也可以合并成一门“中外新闻传播史”或“全球新闻传播史”。
  其次,加人实践课比重。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美、英等西方国家都十分强调新闻实践,重视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在密苏里新闻学院从小科到研究生(硕士、博士)的教学中,全部贯穿着强调新闻实践、为媒体培养专业人员的精髓。他们的博士生录取特别强调新闻工作背景,要求申请人至少应该有两年全职的专业媒体或者策略性传播工作经验,在大学教书还不算在内。他们重视实践的做法对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增设与媒体最新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给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要,高校新闻专业应该尽快设立与媒体最新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比如,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增设与网络有关的课程,比如网页设计、视频编辑、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等等。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电脑辅助广告设计等课程就非常受学生欢迎。再如,报纸新闻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从过去文字的附庸和版面的点缀发展到现在与文字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因此,新闻传播业对图片编辑人才尤其是图片总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应该尽快设立图片编辑专业。目前我们学院已经明显增加了编辑学课程中图片编辑内容所占的比重,并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设专门的图片编辑课程。此外,报刊发行、策划营销之类的课程也应该设立或加强。
  第四,增加与新闻学紧密相关的课程。有一些课程似乎并非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却又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用到的知识,对这样的课程也应该尽快设置。这类课程既要包括交叉学科,如媒介心理学、媒介社会学、媒介文化学、新闻统计学等,也应该包括看似远离新闻的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管理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等,当然,也可以考虑把上述课程合并成一门,就叫做“新闻通识”,把新闻系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进行汇总。后起的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规定毕业生须修完140学分,其中44学分是通识教育课(包括学校统一规定的公共课),占到了总学分的近1/3。
  这对于其他新闻院系是一个有益的启迪。
  
  二、教材内容创新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广泛使用的教材往往过于陈旧,教材中体现的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这种情况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的教材中都广泛存在。在新闻理论方面,现有的30多种教材中,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陈旧的问题。在新闻史教材中,则存在着厚古薄今的问题,大量雷同的新闻史教材下限在1949年前,对最近50年的当代新闻史或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对《申报》、《大公报》、《新民报》、《观察》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民间报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新闻业务方面,许多新闻编辑学教材还停留从数行、画版讲起,大讲版面设计中“对题”、“通栏”等。从应用过程中看,借助一些编辑技巧和手段,“通栏”并未给人以割裂感,也没有破坏版面的整体性。“对题”也是如此。既不会影响美观,也不至于,使受众误读。
  鉴于新闻实践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部门有必要建立一个教材委员会,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同时吸收业界人士参与,组成一个新闻传播学教材审读委员会,每5年左右对教材进行一次系统的审查,对陈旧或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更新。
  
  三、教学形式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状况在中国高校中仍然是最普遍的,双方没有交流,缺少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有欠缺的,对于新闻系的学生尤其要不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呢?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讨论课(或称“研讨课”)的分量。据有关文章介绍,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上智大学新闻系,有一门贯穿后三个学年的所谓“研讨”课,很值得一提。其具体做法是,让教师带领学生(由学生根据本人志趣、教师专长等自由选择、决定),开展从小组讨论、实习、个别答疑直至毕业论文指导等活动。亦可称为一种“导师制”,虽然只算1个学分,却大有益于教学相长、以及师生关系的密切化。这种课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家的高等院校是非常普遍的。我们也有选择地在研究生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积累了一些经验,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是多搞案例教学。MBA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新闻系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引进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不仅仅是结合教学内容简单地举例,还要广泛征引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案例,尤其是当前新闻实践中的典型个案,详细介绍、深入分析、讲清讲透每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