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临床教学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定位探索

作者:刘洪玲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德州学院医学系教学境况,对临床教学与实践采取了走近患者、临床思维、服务社区的改革模式,面对临床与教师双重角色的定位,提出了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于临床教学与实践,用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奉献于临床教学与实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扎根于临床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临床教学;教师双重角色;实践教学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德州学院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与实践和教师双重角色定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走近患者——确立临床教学的指导思想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则是医学生成为医务工作者的第一步,也是由医学知识向医师诊治能力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因此,更新临床教学观念,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
  我国临床教学实习,有着多种运作模式。归纳综合传统的医学生实习,多以定点医院典型患者为例,学生在床边聆听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介绍与分析,随医师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一般情况下,实习生在医师的指导下参与对患者的简单处理。当今,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即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等,也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医学生在实习中,对个案患者通过查房、随医师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给出分析意见或治疗方案。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可以直接接触个案患者,亲自为病人护理,以实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临床医学的学生在妇产科l临床实习,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了解孕妇产妇及妇科患者,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或协助医师为患者做出处理,或经过医师的允许独立操作。这样,妇产科临床实习生以典型患者为基础,充分利用学过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充实书本知识。整个实习过程将成为医学生操练、技能培养、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积累、知识运用、操作技能逐渐熟练的过程。医科学生需要尽快成为地方医院拿得起、放得下的医务工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教学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迈出课堂,走进医院、走近患者,在实践中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总结病例特点及临床规律。这种在病床边学,强化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符合我国地方院校应用性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也适应地方社区的实际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部门的用人标准逐步走向实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所以,高校临床教学对医科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只有走近患者,才能实现医学教学模式的真正改革,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二、服务社区——设置合理的医学课程体系
  
  医学教师如何将医学科学知识全面、系统、严谨、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医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确立临床思维,掌握并用于临床实际,是当前我院临床教师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德州学院医学系根据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实验需要等方面,构建了如下适合于本地的医学课程体系。
  (1)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遵照“医学专业互为支撑”的一般原则,我们医学系设置了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3个专业。除必修专业课程外,学生可任选或交叉选择其他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和临床需要选择课程,实现医学生知识相通、运用自如之目的。如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遇到妇科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可以按照所掌握的综合医学知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护理诊断,并提出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选修课程。如我们系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等综合知识课程。在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护理领域内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护理管理。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服务社区。
  (3)根据专业实验需要,开设实验课程。医学系设有25个医学实验室,设有各科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治疗室、示教室、病理、解剖、中草药标本陈列室、镜检室及医学检验、口腔技术实验室等高规格教学设施,配有功能齐全的教学科研仪器。拥有百余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并在20余家医院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医学图书资料齐全,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我院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山东大学医学部等合作培养医学生,开设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班、护理专业本、专科及夜大班,共培养学生3 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调研,很多医院对男护士及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此类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我院将继续调整,尽快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院已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分院等多家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且先后与美、英、澳等国合作交流培养医学生,为学生就业和用人招聘单位提供了专门指导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今后,还需要加大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的力度,为地方社区预防保健、在护理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调整,真正使我们的医学生走进社区,服务于民。
  
  三、教师·医师——临床教师的双重角色
  
  临床教师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因此,如何面对并适应这种双重角色是临床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院所在地区和国家对未来医务人员能力的要求,从专业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具体说来就是把医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人文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临床实习、临床操作)有机结合,深化医学实践教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要诲人不倦,做到全面、系统、严谨、准确;在实践(实习、操作)方面,教师即医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在给患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具体操作时,引导学生密切配合,给学生讲授细节: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也要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处理;在病人面前,教师带学生查房、学生参与患者的诊疗,教师需要给患者提前沟通,不能使患者有疑惑或不满。教师无论是哪种角色,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受益,让患者满意。对此,临床医学教师需要做到:
  (1)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于临床教学。从妇产科临床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临床工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做到教书育人,服务患者。在教学工作中,临床教师应是学生的师长,是带入临床工作的引路人。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是患者的主心骨,是患者的希望,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救星”,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希望,必须要把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放在首位,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把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奉献于临床教学。作为一名临床教师,除继续学习与探索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认真研究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利全面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条件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理与病理的特点,真正做到正确地分析,准确地诊断,有效地治疗,找出迅速康复的捷径。并通过课堂教学及时传授给学生。
  (3)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扎根于临床教学中。作为临床教学工作者,及时有效地把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传授给学生,应用于临床诊治过程中,本身的心理素质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精湛的医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信息,使其有一种安全感,再加之高素质医务工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色彩,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温暖感,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这样会赢得患者很好的治疗配合,使病程缩短,康复迅速。
  同样,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感应,使其有一种自信心,高素质的医学教师讲授水平往往也技高一筹,会给学生一种可信赖感,优越感,为学好医学知识,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倍加努力。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回报社会。总之,加强自我修养,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需要,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患者,带动学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医师和医学教师人生旅途中的永恒主题,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之中。
  
  [责任编辑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