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作者:龚沛曾 杨志强 顾春华 徐安东

互切磋,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探索和总结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3)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关系。课程的教学对象来自全校,专业不同,应用不同,不必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熟悉各个专业的需求,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启发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为各自专业应用服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把握好相关的技术基本原理、基本处理技术、应用开发方法三个层面的度,成效是明显的。
  
  3、培养创新
  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要学生去创造发明一项新技术,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如下措施。
  (1)组织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以“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应用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开展多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活动。
  一是提供计算机应用创新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综合能力。以生活趣味类和专业应用类,列出系列创新课题,供学生选择承担,教师分专题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完成课题。
  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竞赛,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组织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活动,范围从校内、三校逐步扩展到上海市和全国。我们以培养带动竞赛,以竞赛促进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使其动手实践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2)开展与特色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活动。教学中与三校特色专业(如土木、化工等)应用相渗透,探索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思路。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传统程序设计教学用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结合土木专业中力学、结构等专业应用,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解决与专业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作用,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实施多层次、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难以通过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式来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也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分三个层面改革考核方式。
  一是基础课程采用面向过程考核。注重实践、强化管理,实施“定位、书面、即交、随机”的八字方针;增加期中测试,防止期末积重难返;期末机考,理论与实践综合;创新作品加分制,培养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端正了学风、考风,提高了能力,夯实了基础。
  二是应用课程采用项目开发综合考核。自学札记、项目报告、项目答辩、理论测试等环节,尤其是项目答疑,不但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表现学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全面综合、科学评价的目的。
  三是创新竞赛采用网络环境。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网上报名、网上递交作品、网上初评、现场答辩终评。通过网络举行多校间的竞赛,减少了多校间距离的不便,提高效率。
  
  (本项目获得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资助<2005—2009年>,第一类项目,编号110。承担项目学校为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 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