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蔡敬民 魏朱宝

过合理配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不仅是作为理论课的一种验证,而应该是自成一种体系。我们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内容,对原来单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
  (2)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目前学院各工科教学单位均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是人才培养重要环节,这些实验室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一样都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3)少台套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误区和观念上的陈旧,长期固守单人单套,全班学生可以一次性地做同一个实验,但是一台仪器一年用不到几个小时的低效实验模式,造成一方面在经费上很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浪费的现象,特别是计算机这样一些更新较快的设备。为此我们探讨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大大降低实验室的投入。
  (4)开放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要求每天要开放12个小时以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
  
  3、以新的思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因为它取决于校企两个方面。从大多数实习基地反馈的信息来看,对学生实习并不欢迎,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习单位反映学生到单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为此,学校改变思路,尝试新的做法。
  (1)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我们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真正要使学校成为企业未来的保险。德国大众、博西等外资企业纷纷与我院洽谈签约。这种模式不仅受到在中国的德资企业欢迎,合肥的地方企业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2008年3月14日,合肥经济开发区与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园区内20多家企业参加签字仪式,并表示支持与学院一道共同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
  (2)打破单一以各系为主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的分割局面,建立院级综合实习基地。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到同一个单位分散在不同部门实习,这样使实习单位受到的干扰最小化,便于实习单位安排和指导,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
  学院应用型人才改革理念和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主管领导对学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德国世界500强企业对我院的培养模式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德国大陆轮胎投资公司落户合肥,看中的不仅仅是合肥市的投资政策环境,更为看重的是合肥学院能够按照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为其提供优质的应用型人力资源。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立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资源保障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