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许晓东

宽,由学生所在学校教务部、处确定。
  关于学习时间安排,五校联合办学实施办法规定:学生一般不得选修授课时间相冲突的课程,每学期校内外修习课程的周学时一般不得超过35学时。因课堂冲突、条件限制等特殊情况,经辅修专业学校同意,可在其他四校修习同类型同要求的课程。在2001年之后,为进一步方便学生学习,避免辅修专业学习与主修专业的冲突,实施办法规定:接收学校应根据接收学生人数和本校学生班的组织情况,安排插班和新开班,具体上课时间安排在每周的星期六、星期日,2个暑假均可用于教学。同时鼓励普通本科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跨校学习,校际间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4 辅修专业毕业文凭与双学位授予
  1994年五校联合办学学籍管理细则规定:学生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文凭和对应的学士学位的前提下,在辅修专业指定的必修课中获得规定的学分以上者,由接收学校发给辅修专业文凭。在指定课程中获得规定的学分数以上,课程补考(或重修)两门以下,并符合相应学校学士学位授予的其他规定(如武汉大学的英语六级统考要求等),申请并完成毕业论文者,接收学校授予对应的学士学位。对少数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可考虑延长学制一年。被取消资格或未获得辅修专业文凭的学生,已获得的部分辅修专业课程学分可计入主修专业任选学分。
  在2001年之后,为保证7校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之间的质量均衡,学籍管理细则进一步规定:辅修专业的最低学分为25个学分,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的最低学分为50个学分,其他要求由各校自定。
  5 联合办学的收费及使用
  联合办学的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批准后实施,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学生选修外校课程,一直按每学分30元标准缴纳修课费;学生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交纳学费则由最初的每学分3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元。
  所收经费的使用原则基本保持不变:学生缴纳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的课酬、协调小组的经费开支、教学管理等方面。其中,总经费的80%交给接收学校,用作教学人员讲课酬金和其他教学支出;10%交给学生所在学校,用于教学管理;10%交给协调小组秘书长所在学校,用于印制表格、协调小组会务、秘书处办公联络等各项开支。
  
  三、联合办学取得的成效
  
  到2007年为止,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已历时十余年,并进入第二轮七校联合办学。一方面,联合办学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跨校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的在校学生人数已达到5480人,在国内地区性高校联合办学规模中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联合办学活动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等方面逐渐完善,走出了一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子,取得了令国内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2万多名部属高校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和多校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未进入理想大学或专业的学生来说,联合办学是一种福音。正是因为学生中存在的需求和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克服困难跨校区学习,并获得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和双学位。
  2 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学分制的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人才培养道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人才,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需要长期的探索,同时又存在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存在管理上的障碍。通过联合办学的实践,各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上达成共识,逐渐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在联合办学的管理体制之下,真正实现了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学分互认的学分制管理,构筑了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3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互补,提高了办学效益。虽然各高校通过体制调整,学科综合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各校的优势学科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各高校都提供了优势特色专业对外校学生开放,并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确实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由于联合办学不需要专门考虑学生管理和住宿问题,特别是各高校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规划、统筹安排,使得联合办学的培养成本大大低于各校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不仅学生缴纳的费用较低,而且各高校还增加了办学活力。
  4 通过联合办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多数学生凭借自己所获得的辅修专业或双学位证书,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脱颖而出,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就业岗位,据统计这些学生的毕业就业率高达99%,不少学生还考上了辅修专业的研究生。而更多的学生完善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协调小组会议成为了各高校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的有效渠道。通过“联合办学指导委员会”和“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的工作机制,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各校教务部、处长可以定期会晤,讨论联合办学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可交流各校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保证了武汉地区各高校在教育观念和改革思路上的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当然,定期会晤也成为了各高校增进友谊的有效渠道。
  分析这些成效取得的原因,主要在于:7所重点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指导思想,7所大学之间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规模办学产生的经济良性运行状态,教学管理部门系统有效的组织协调,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联合办学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首先,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对各校开办专业宣传不够,学生对各种专业缺乏了解,学生人数在各学校各专业的分布不均,比如“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但选修学生稀少,致使无法开班。其次,辅修专业学习对主修专业学习构成一定的影响和冲突,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指导欠及时,使得少数学生中途放弃学习。第三,目前的办学形式仍然以传统面授方式为主,网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提供足够的方便。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通过加强管理和指导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例如加强宣传的问题、辅修与主修冲突的问题;有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才能解决,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