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罗三桂 张俊平 董 黎 童华炜 庞永师




  摘要:本文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基点,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专业教育评估;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结构性矛盾,即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对工程教育而言,其差距的根源在于我国工程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化培养模式。为解决这种矛盾,高等工程教育有必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调整,即工程教育要由科学化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基于这种认识,本项目组成员从1997年开始,就着力于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即将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
  
  一、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本项目组从1997年开始就着力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受教育者构建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据此,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两大部分,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着手。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则需从专业人才的未来就业岗位需求入手。从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迅速,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期盼相比,尚有距离。其距离主要表现在: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个性。为确保工程教育质量,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高等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普遍实行教育评估或认证制度。专业教育评估是针对行业性工程教育特点,由国家行业性评估机构对高校某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进行的专项评价,是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重点是把专业教育质量(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放在学生毕业后是否适合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要求上,以及是否符合未来职业执照的申请条件上。因为专业教育评估是由全国建筑教育界、设计(工程)界和社会用人部门的知名专家、教授和主管人员以及国外同行专家参与的一种评估,所以具有权威性、社会性和国际性。这也决定了其评估标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引领性,使其成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建设的依据。
  基于对我国工程教育基本现状的认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切入口,构建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将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具体而言,就是将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起来,将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之中,使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这一模式中,“知识”包括专业、人文、社科、信息、管理和法律等知识,体现基础性;“能力”包括设计、科研、施工、管理和开发等能力,体现应变性;“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体现综合性。
  
  二、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们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并实施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优化并实施基础与专长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同步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土建类专业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优化并实施基础与专长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培养同步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体,突出设计、施工、管理等实用专业知识,综合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相关课程,采取“平台公共、课群发展”的具体措施,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多个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前5个学期重点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后3个学期学生在主修1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再兼顾另1个专业方向,形成注重基础、突出专长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工程管理专业(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从1997级开始,增加了普通物理和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学时,加强了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并把单一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现改为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建筑管理、物业管理3个方向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均安排10~12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对课程安排进行整体优化,妥善处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技术类课程和经营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筑学专业1997年由4年改为5年,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到注册建筑师制度有关建筑师职业技能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了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2 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教育评估标准要求,学校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特别是以大学城新校园建设为契机,利用多种专项资金,分期分批推进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较好地满足土建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7800m2,包括工程力学、测量、建材、道桥、岩土、结构等实验室,生均面积为8.39m2,实验设备总值为5000万元,生均设备值为5.38万元,工程抗震中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道桥实验室是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其基础课实验如物理、化学、电工分别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实验中心进行,计算机实验在计算中心进行。此外,土建类专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