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谈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培养

作者:曾冬梅




  摘要:培养本科生的初步研究能力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及其研究素质的内涵,对当前本科生研究素质的缺失现象进行了疏理,提出了培养本科生研究素质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研究素质
  
  对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大学对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的缺失源于研究素质的缺乏。如何培养本科生研究素质,进而培养其初步研究能力,是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
  
  一、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内涵
  
  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事研究活动的人不仅需要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素质,包括研究意识、研究兴趣、研究方法、研究习惯、研究精神等内容。其中,研究意识是研究素质的基础,研究方法是研究素质的核心,研究精神是研究素质的内涵。
  本科教育是培养基础性人才的高层次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本科生获取的初步研究能力主要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和从事科学研究打基础,并不是在大学期间就期望其成为专业性研究人员。所以从本质上讲,与专门的研究不同,本科生的研究实际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探究性活动。研究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使其具备研究的素质,包括树立研究意识,激发研究兴趣,初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精神等。其中树立研究意识是指树立潜心捕捉问题的探求欲;初步掌握研究方法是指初步掌握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进行测量统计、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手段和具体方法;培养研究精神则是指培养勇于探索、甘于寂寞、不怕失败、实事求是、与他人交往与合作的态度和严谨踏实的作风等优秀品质。只有具备研究素质,才能形成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创新意识,形成自信、坚韧、独立、合作的创新精神,发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不能只重视传承系统的知识,而更应重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训练。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答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的精神,提升其各种认知能力。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对本科生进行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构建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研究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素质,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职场上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二、当前本科生研究素质缺失的现象分析
  
  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无需质疑。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本科生研究素质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造成本科生研究素质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学校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传统的“师主生从”教学模式
  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环节。当前“师主生从”的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接受,而不是探究和互动。学生应试学习定势十分明显,习惯于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这种刚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心的往往是最后的定理和结论,而不是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质疑,其潜在的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受到束缚。知识为本,方法为魂,掌握了科学方法才具有创造能力,反过来,忽视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与培养,就必然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
  2 分离的教学与科研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于教学与科研管理是两套人马、两种思路,缺少协作与配合,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联系不紧密,教学与科研联系不紧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研究活动联系不紧密。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培养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巨大资源,从而也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有限的科研实践训练平台
  从科研组织管理看,高校对学生科研过程还缺乏足够的关注,组织引导不得力;从经费投入和物质保障条件看,高校对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活动所必要的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从实验教学环节看,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设不足,实验课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从科研训练环节看,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走进科研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从科研指导环节看,学生在本科期间普遍缺乏一流教师的指导机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科研训练平台,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和感悟研究过程。
  4 乏力的研究活动激励机制
  目前,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但口头上重视,落实起来还十分空泛。由于缺乏有效调动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致使学生探究兴趣和激情不能够有效地被激发。从当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和高校实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看,提早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比例普遍偏低。
  
  三、培养本科生研究素质的思考
  
  与研究生相比,虽然本科生以研究为主为时尚早,但是加强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本科生的研究素质却是刻不容缓的事,这是本科生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本科生只有具备了研究素质,才能激发探索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对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从总体上看,更重要的是着力于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 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研究性教学要求大学转变教育观念,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思想的广泛交流中去。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决定了其本科教育有能力和条件开展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因此,学校应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教学组织要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研究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要从知识的单纯灌输向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转变:实践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被动式实践转变到主动式实践。只有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才能将研究性教学方案通过教学计划、各类课程、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等方式贯彻落实。
  2 推行研究性课堂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