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李俊龙 林江辉 胡 锋

教学团队。另外,要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
  (3)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要借助国家和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校本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并在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方面下工夫。特色精品教材和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教材建设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抓好相对较为薄弱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教材和双语教材建设则显得更为迫切。
  (4)拓展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制约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鉴于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包括校外基地在内的各种现有教学资源;其次是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解决好实验实习课时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计划以及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力度,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5)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尚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专业教学管理整齐划一,缺乏弹性,不利于特色专业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为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凸显特色就难免有不同于一般专业教学管理之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使其真正有权利保持专业的特色。
  
  四、积极完善特色专业的评价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中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
  特色专业的评价由学校内部评价和校外评价两大部分构成。学校内部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学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而校外评价则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等。目前高校办学的评价动力与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在上述内、外部评价主体中,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值得加以高度重视。
  特色专业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特色专业的评价指标应和一般专业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别,比如对于定位为就业导向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就不一定要用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高低来衡量办学绩效。此外,评价指标还应考虑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质专业的差异性,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并制订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条件成熟时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点的建设情况和评价结果,以利于考生报考和督促学校努力提高特色专业办学水平。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原因,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进行动态监控,其中学校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对于发现的问题,监控部门或责任单位要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单位尽快加以纠正,必要时可实行滚动建设和淘汰制度。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