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作者:李嘉曾

其教育理念被称为本体教育论。在中国,由于封建主义集权制社会的长期存在,再加上较长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本位教育和工具教育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教育的内部规律逐渐引起注意并且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符合教育内部基本规律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示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不排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检核)。换言之,倘若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成分,就应该尽快地加以改正。这一观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感觉、新体验,因而具有先进性。与此同时,它又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几乎形成定势的“天地君亲师”社会定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能、“师道尊严”的道德规范等不完全吻合,所以又极具挑战性。
  
  三、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实践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具有比较普遍的可操作性,因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可以做到。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倘能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可望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1.理解学生(而不是误解学生)
  教育者必须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对象,作为教师,仅仅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他们的特长与缺陷,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习性、情感和追求。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身心需要,并且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可能造成代沟,但代沟不是年龄差距的必然产物。教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与自己的学生同步成长。教育者只有伴随受教育者体验成长的经历,才能真正对他们有所理解。事实上,同前辈相比,当代的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教育者一旦理解了受教育者,便不难从后者身上发现甚至学到许多积极的东西。
  
  2.尊重学生(而不是轻视学生)
  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可能存在天壤之别。然而,不管是优秀生、普通生还是后进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在任何一个课堂里,不应该有“被忽视的角落”或“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心理上有障碍或学习上有缺陷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教师职业、尊重教育事业。实践表明,即使是暂时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也有不少特长、优势,具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这些方面往往是被忽视或被误解的。例如,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着学习相对落后的受教育者群体,这一群体与学习优秀者群体相比,往往受到忽视甚至歧视,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倘若能够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制定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将会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产生惊人的效果。
  
  3.服务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
  人们常常把学生比作学校的产品,其实,这种观念未必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WTO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校的“上帝”,理应得到满意的服务。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服务员,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执行者,必须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指使学生做事,却从来不愿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需求。假如教师能够不分课内还是课外,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一定会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更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4.启迪学生(而不是蒙蔽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主要表述的是学生这一群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有位置,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其质量做出任何规定。具体言之,处于中心位置的学生未必尽善尽美,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然而,这种教育不宜采用指使、训斥或强制的方式,也不能强加于人。主要应该通过影响、熏陶和启迪,使他们逐渐有所感悟,自我觉醒,实现其应有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有些学生养成了从网上下载论文的不良习惯。老师就应该一方面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另一方面坚持言传身教,启迪学生。只要教师态度鲜明并且坚持不懈,一定能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化而见贤思齐,自觉地优化自身的素质。
  
  5.激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补短、各得其所。实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是因材施教;关键在于学生的潜能是否得到适当的、充分的开发。学生的固有素质(即所谓的“材”)是潜能开发的基础。因此,因材施教的过程应该类似于艺术创作的“雕”,而不是“塑”。艺术家用精雕细刻使材的特质和优势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则应激励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地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千万不能用标准化的指标去评价他们,抹杀学生的个性,压制学生的冒尖倾向。教师在自己承担的每一门课程中都应鼓励学生各尽其力,各显所能,结果必然会有不少学生在各个不同领域崭露头角,争光出彩。
  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借鉴“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先进因素,促进教学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一定能促使学校教学与改革的实践提升到崭新的水平,取得显著的成效。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