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强化通识教育 推进大类培养

作者:谢桂红 颜洽茂等

生命科学类的招生则包括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以及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等专业。此外,英语双专业培养也是大类招生培养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在修读英语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爱好或就业打算,可选择加修工科类基础课程或理科类基础课程,为四年里能顺利取得两个专业学位打好基础。
  实行按大类培养,为学生跨学科修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各学科专业大类应修读的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见表)
  
  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同一学科专业大类里,其前期设置的必修课程要求相同,学生可根据本大类里各专业的办学资源进行自由选择或确认专业,同时也允许学生跨大类进行选择或转专业。此外,为加强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学校在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学科导论课程,每个学科导论有3次以上讲座,要求学生至少选择12次以上的讲座才能获得该课程学分,为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前景与发展提供了帮助。
  为进一步完善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层次进行适度的压缩,以夯实基础课程平台,并对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了疏理,作了较大幅度的归并和整合;增设自学型、网络型课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强化研究式、探索式的教学,开设研究型、讨论式课程;强化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设置第二课堂4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各类学科竞赛、各项文体活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
  这一系列改革,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拥护,学校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2003年以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96.35%、96.51%、96.86%、95.04%、97.8%。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深深的思考:
  (1)在强化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许多教师过于“热心”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减弱。所以,加快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类课程沿袭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分类,它有别于通识课程,又非专业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在推进学分制,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过程中,课程的学分绩点、课程的免修与替换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必须精心设计。因此,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要求与层次、递进关系是关键。
  (3)在现阶段,大类里学生确认主修专业时,客观上要受到办学条件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就业导向不够成熟,可能导致学生确认主修专业时发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而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极为重要。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