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策略探析

作者:刘楚佳

极开展自主探究和主动思考,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接受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养成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智力习惯。
  
  四、建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通识教育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通过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推进通识教育,但实施通识教育并不限于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核心是融会贯通,让学生有综合和广博的知识和视野,掌握和运用不同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黄坤锦教授指出“沟通和整合是通识教育的精义和价值所在”。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和基础,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有更广博的视野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英国大学并不单独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而是通过高等教育的非职业化,加强课程设置的基础化、综合化,设置广泛的主修和辅修科目,提供大量的文、理、工相结合的联科课程(专业),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等方式,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因此,完善培养机制,建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推进通识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建国后,我国高校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长期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专才教育模式,专业口径狭窄,培养过程整齐划一,刚性制约过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入学后基本固定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学习,很少或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文化底蕴受到限制。经过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地方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不断组建和成立,为文、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但要真正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改革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地方院校应努力打破僵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封闭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口径,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新型的专业教学体系,大力推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度,建立复合型、交叉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从而通过培养机制的改革有效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五、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文化育人推进通识教育
  
  良好的校园文化属于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养成学生的“通识”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潘懋元先生认为:“一般说,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身。”杨叔子先生指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滋养着优秀人才的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必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文化熏陶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一个主体”的作用,实施“两项举措”。“一个主体”是指领导、教师、学生和全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全校广大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社团的积极作用。“两项举措”是指:(1)积极倡导和着力进行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用心建造、设计与布置校园景观和校舍建筑,使校园成为通识教育的优良场所,给学生的心灵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与科学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技宣传月、课外阅读与读书讨论等,丰富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
  
  六、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制,为推进通识教育提供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应得到大学校长以及学校各层面对通识教育的高度认同和充分支持,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育保障与实施机制。这包括建立通识教育的决策咨询和执行实施系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通识教育保障和质量监控系统等。首先,成立校级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和通识教育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教学、行政单位主管、有关师生代表和校内外学者专家组成,负责审议、推动、评核全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全校的通识教育工作,负责起草规划,协调联络、实际执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业务。通识教育中心与系所或学院同级,学校要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人员编制。其次,要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兼职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整合各科系的相关师资承担和开展通识教育。单科性院校可在通识教育中心下延聘人文、社科、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建立专门的教师队伍,负责全校的通识教育。在职称评定和奖酬金方面对承担通识教学任务的教师要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要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和社会名人到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实现校际间资源的共享,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第三,建立和健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通识课程方案制订、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着重对通识课程目标的可行性、通识课程计划的合理性、通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通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通识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严密性和通识课程效果的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查,从而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保障通识教育目标和理想的实现。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057)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