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高校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与挖掘提炼

作者:衡付广




  摘要:正确认识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与呈现形式,科学地培育和挖掘提炼办学特色,是推动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和呈现形式入手,探讨了挖掘与提炼办学特色的切八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基本特征;挖掘提炼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办学特色定义为:“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大学,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明确设立了“办学特色”这一重要指标,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深入挖掘、认真提炼办学特色,坚定了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决心。但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找准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切入点,依然是高校面临的难题。
  
  一、对办学特色基本特征与呈现形式的认识
  
  对于办学特色,不同的研究者给予了众多实质内容基本相同、但表述各异的定义,但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却不外乎“特别且出色”。这里的“特别且出色”是建立在有可比性基础之上的。所谓“特别”,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独特性,从哲学层面讲就是个性与共性、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所谓“出色”,就是事物的某一品质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不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品质就无所谓出色。故特色是“特别”和“出色”两者含义的统一。
  大学的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优越性、历史性、社会公认性和发展创新性等特质。所谓独特性就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鲜明个性,体现为人无我有。优越性指在大家都有的情况下,我的更出色,体现为人有我优。历史的积淀是特色形成的基本条件,特色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必须经过历史的积淀,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性,处于比较稳定持久的状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色不是一个学校自贴或他贴标签,也不是自我炒作的产物,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
  大学的办学特色有的是显性的,可以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上:更多的则为隐性的,只有靠亲身的感受才能有所体会,但隐性特色通常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其他学校所难以模仿的。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学校的不同方面,比如规章制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但就其本质而言,必须与大学的基本职能相联系,脱离了大学基本职能的办学特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生命力。现如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大学的基本职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另外,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一些学者提出的“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色只有与大学的这几个基本职能密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称之为特色,才能影响一个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促进大学职能的发挥。
  
  二、立足学校的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挖掘提炼办学特色
  
  每一所大学都是物质形态、组织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集合体。物质形态是大学的基础,一所大学不但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物质是一个大学存在的基本条件。组织形态是学校正常运转,实现大学职能的根本保证。而精神形态是建立在物质形态和组织形态之上的上层建筑。每一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积淀,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育人理念、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这种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通常是这所大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由学校的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通常是校长——所倡导,并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丰富、提炼和创新而成的,在区别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时,具有最为丰富的内涵。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是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挖掘提炼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办学特色总结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为学,寓教于研,基础与实践并重;又红又专,行胜于言,造就社会栋梁之才”。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我们知道,这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化的历史中,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秉承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其各自所总结的办学特色都明显体现了对办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对严复校长提出的“兼收并蓄,广纳众流”和蔡元培校长提出的“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思想的传承。在这两所学校提出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重视基础”之上,又分别有寓教于研、又红又专和尊重选择的不同特点,体现了各自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国外的著名大学也通常以自身的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作为特色,这些特色也都是对这所大学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倡导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如柏林大学校长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传统: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职能”的理念:哈佛大学秉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大学精神:麻省理工学院秉承的“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理念,都已成为各自在世界上得到公认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并在一个时期乃至当今都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立足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需求挖掘提炼办学特色
  
  根据区域科学的界定,区域指的是占有一定空间,具有特定的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的地域范围,是由内部诸要素,如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基础设施、文化背景等有机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复合体。每一所高校都存在于一个区域之中,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所大学要想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与本区域密切结合,良性互动。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就会更加重视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精神的弘扬:在东部沿海的高校,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就会突显出开放办学的思维:中部地区的高校则会依托厚重的文化培养人才。大学校园是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的一个子系统,是学校精神、学术、文化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需求,是地方性大学挖掘和提炼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延安大学充分发挥地处“革命圣地”的独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