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我校实施“质量工程”的举措与效果

作者:刘衍聪 全兴华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质量工程的关键所在。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启动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务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三是完善产学研结合办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力争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质量工程;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的实施,启动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效果汇总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与协调发展
  
  1、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于1999年开始制订实施由教学计划、辅助培养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等组成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教学计划作为培养方案的主体,设置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建立了大文、大理公共基础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坚持文理渗透,设立了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外语、计算机、体育公选课程模块;辅助培养计划作为教学计划的进一步拓展,将大学生课外活动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要求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还要在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各类先进、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15个辅助学分方能毕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条件。实施表明,该培养方案较好地实现了课内课外统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培养,大大调动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和质量工程实施的需要,目前,学校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方案,确定了修订方案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柔性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为了新的修订方案的实施,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到六个有机融合。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整体设计三个计划,力争实现六个有机融合。一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二是注重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三是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四是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五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六是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机融合。
  (2)坚持四个不断线。坚持外语教学与应用四年不断线;坚持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应用四年不断线;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外语、计算机和实践教学不断线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做法。其中,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双语和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强调计算机作为必备工具的掌握应用及理工科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着重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是新一轮修订方案的重点,主旨强化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3)有效开发夏季学期。一方面是利用夏季学期完善主辅修制,特别是文科类学生辅修专业计划的落实。加强文科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复合培养力度,鼓励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增强文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经历,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开发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生创新平台搭建和促进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宽广的空间。
  2、开辟人才培养特区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以外,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不断完善分类培养和柔性培养机制;针对两个特殊群体(指学习优异生和专长生)开辟了人才培养特区。为保证培养质量,学校将专门制定实施配套措施。如实施了本硕一体化培养试点,制订了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指导教师配备、跨院系选课、实验与创新条件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行、优越和宽松的条件等。
  
  二、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还将启动实践教学模式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完善体系,建设平台,改革模式,健全机制,开发资源,落实载体”的建设思路。
  (1)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创造性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主动实践。对不少高校来说,目前的问题不是实践环节学时少了,而是实践教学方式和模式有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学生被动实践偏多,主动实践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实践环节的补充取向偏重,独立与融合的取向不足,造成实践教学的验证有余而设计性、综合性不足,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习有余,而参与生产实际的探究性实践不足。为此,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如有效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改进和调整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独创性实验,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
  (2)开发资源,为学生实践创新搭建平台。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校启动了实施国家、学校与学院三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实验项目设计、实施教育机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配备专门指导教师,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发挥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作用,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区;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等。
  
  三、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主动加强与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厂校密切合作、油地校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办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坚实的平台。目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已成为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成为赢得企业和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
  学校在继续开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中,立足于学科专业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合点,立足于石油行业的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积极服务与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合作,立足于建好校内基地建设,保持产学研结合的稳步进行。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合作机构或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办学机构,引智入校参与人才培养,依托企业站点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与企业共同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之间广泛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师生在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师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多年来,我校坚持以“考试改革、实验室开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三项工作为载体,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师生的整体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对此,我们需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推进教改方案的实施;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继续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方案的修订。
  我校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计划、推动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要巩固我校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为创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中国石油大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