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作者:景维民 周立群




  摘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经济学专业学科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形势和经济学专业特点来看,经济学培养理念对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学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对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
  
  一、经济学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经济学专业学科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形势来看,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开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从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来看,经济学专业属于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专业口径要宽,理论基础要厚。在经济类、管理类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与其他经济类与管理类的学生相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具有理论功底扎实、适应面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和经济学特征的这种要求,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一般性的本质规定性。
  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说来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存在着不同的表述:(1)“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2)本着“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并重”的策略,提出“为社会、为企业、为政府、为教育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不仅能适合现有市场、不同岗位的需要,而且还望其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使其始终站在知识进步的前沿,具有持续的竞争力”;(3)提出以“精英教育”(精品课程、精品教师、精品人才、精品专业、精品模式)为目标,“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精英后备人才,或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经济学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应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使用计算机;成为各类经济学科硕士和博士生优先选择的重要的高质量生源。(4)提出要培养能够应对21世纪的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肩负起理论经济学发展重任的经济学基础人才,为造就21世纪中国的经济学家奠定基础。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虽然表述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经济学教育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有特色的经济学精品人才,以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及经济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这样的定位仍是不够的,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进行创新是必须的。
  我们基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学专业性质的认识,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能力化和综合素质化。所谓国际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拥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本土化就是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谓专业化就是说经济学知识的专门化,表现出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精尖的业务水平。所谓能力化就是经济学人才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综合素质化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统领全局,指引正确发展的能力。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目标是: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与国际接轨的适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优秀人才。具体来讲,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应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科学发展观,熟悉西方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具有全面系统的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素养:具有高尚文明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情趣;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基本技能,可熟练的与市场经济国家对话;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总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的提升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定位是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学专业性质的认识入手。众所周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和开放的时代。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和开放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国际适应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国际适应性。在知识经济和开放的时代,素质教育,特别是创造能力和国际适应性培养,被提到相当高的程度加以认识,教育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这里的人力资源就是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人。毫无疑问,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知识经济和开放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与此同时,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水平反映着整个经济类专业的建设水平。经济学专业着重培养理论经济学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也就是基础性人才,加强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迎接全方位的开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基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学专业性质的认识,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
  
  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基本措施和运行机制
  
  总体思路是:围绕着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的规范化的教学方案:建成具有比较完备、水平较高的、适应培养一流经济学人才需要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拥有一支学术水平前沿、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