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第三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在成都举办

作者:佚名




  2007年11月3日,第三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数学专家、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数学教学领域的500余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论坛筹备井然有序,形式自由开放,报告精彩丰富,教师热情高涨,取得了圆满成功。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莅临论坛并做重要讲话,他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论坛组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马知恩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罗正祥教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在前两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紧紧围绕课程建设,以“中、美、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交流与比较”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众所周知,中俄两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前苏联的痕迹。高等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苏联教材,像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这样经典的数学教材不仅仅在俄罗斯影响深远,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如今,俄罗斯的数学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会成为国内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Лодкоыов АнатолийНаумович教授、Семенов Андр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教授、莫斯科国立大学的Γнеденко дмитрий Бориович教授以其严谨务实的风格全面介绍了俄罗斯数学分析、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的历史、现状与改革。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数学教学上注重引入计算工具和可视化软件,善于采用多种形式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较多吸收的是欧美高校的成功经验,引进了欧美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实践对于中国的教学改革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Joel Hass教授、耶鲁大学的RogerE.Howe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James Rosenberger教授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slie Hogben教授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美国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数学教学的生动案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和开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改革的成果,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论坛邀请的西安交通大学马知恩教授、北京大学李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石生明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茆诗松教授就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亲历者和践行者。四位专家高屋建瓴地回顾和解读了中国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50余年的历史以及中国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与变革。
  中外专家的精彩报告,牢牢地吸引了会场中的每一位教师;踊跃热烈的现场提问,又不断地将会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很多一线教师激动地表示,能参加这样一个国际化的论坛,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他们深感教改大有可为,一定要把论坛上最新的信息带回所在学校。
  本届论坛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平台,也是一个开阔视野的窗口,不仅展示了中、美、俄数学基础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吸收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相信在“质量工程”实施进程中,第三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能有效推进和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