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教学型院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新探

作者:张 进




  摘要:新世纪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确立符合规律的实践教学新理念,构建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优化体系
  
  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日渐清晰,使得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愈加凸显,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面临着市场、条件、环境、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这迫使教学型院校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时,不得不高度关注实践教学,以构建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推进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
  
  一、创新思路,确立符合规律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构建并优化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理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摆正知识与能力的位置,推进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1 确立统筹兼顾、并重发展的理念
  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力,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进程中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并重发展,决不能厚此薄彼。当然,并重发展并不意味着各自孤立地发展,而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的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2 确立均衡协调、能力优先的理念
  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坚持针对性,突出配套性,强调先进性,凸显创新性,按照教学型院校的办学定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坚持知识领先、能力优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进程,逐步形成强化基础、突出能力、强调创新、兼顾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3 确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策略和灵活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发展。
  
  4 确立系统筹划、整体推进的理念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筹划和组织。一方面,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完整的、不间断的系统,搞好整体设计和系统筹划;另一方面,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抓住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实践教学的整体发展。
  同时,从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出发,创新实践教学理念,还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推进实践教学的全程化。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型院校应系统、规范、科学地设置大学四年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大学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实践训练阶段,二年级为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为专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践阶段。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第二,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确保实践教学的层次化。一是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社会交往、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二是加强专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综合能力训练,通过主动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强化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研究能力训练,鼓励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课题,促使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设计、编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在实践教学形式上,体现实践教学的能力化。一是努力实现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以实际操作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练;二是努力实现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改变过去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完成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探索精神:三是努力实现验证型向设计型转变,从求证“己有”转向探求“未知”,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努力实现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二、锐意改革,构建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指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和合理配置,所形成的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构建与优化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个层面。
  
  1 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需要,围绕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不同岗位上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目标体系的视角考虑,上述总体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专业认知目标、专业技能目标、综合应用能力目标、创业和创新能力目标、支撑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技能和素质目标等各具内涵的子目标。
  
  2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块建设,搭建有梯度、立体化、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这一层次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过程与要素,熟悉相关的具体工艺与技术设备,并通过适度的操作训练,增强实践意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以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第二层次,专业素养训练模块。这一层次的重点是根据专业教学的特点,通过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基本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