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作者:章 兢 傅晓军




  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课程;课程群
  
  教育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为此,笔者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在教学团队内涵分析基础上,结合湖南大学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以本科教学最基础的因素——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湖南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与本科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依托学科优势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及师资结构,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或梯队。
  通过对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创新性。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是成员具有积极创新精神的。通过团队的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通过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中的院士、博导、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化学前沿讲座课,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个平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室。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持续发展性。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必定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开拓思维,实现科研和育才双丰收。教学团队的成员既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一个有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因此,教学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必须是在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
  
  3 示范性。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工作开展,最终将产生一批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教学团队自身和团队的这些成果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比如我校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进行多院校联合改革,加强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有机沟通等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该教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湖南省精品课程项目,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项。
  
  4 规模适度与结构合理性。团队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既保证了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又保证了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同时团队规模适度,保证成员之间能保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团队应该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各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设想,有人认为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基于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有人则将教学团队建设对象局限于单一课程。湖南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如“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因授课教师达数上人,一门课程即可形成一个教学团队;而“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因与“国际金融学”课程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授课教师也大多交叉重叠,他们也自然形成一个教学团队。我们从这些实践中进行提炼,于是产生“课程群”的思想和理念。基于这种教学团队建设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我们认为,高水平教学团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一些课程因其基础性和规模,可单独建设教学团队,而另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整合成课程群进行一揽子建设。
  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领域中常规工作来抓,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的最关键因素。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而教师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取决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有些团队中,这一因素甚至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其意义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现课程为本的教学运行理念。教学运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课程设置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T程,涉及学校各个层面,因而一直是学校本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常规工作。
  
  2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办学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而且在办学规模、层次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将单一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为综合性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发展。
  
  3 保证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只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学术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师之间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开展的交流与研讨对相互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教学团队资源优化。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将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进行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研讨产生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5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程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教师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