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加拿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启示

作者:陈 岗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国外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成熟度及信息化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些措施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国外大学教育
  
  据2006年8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6版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14位校长在提到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勤奋”。同时也有校长指出,中国学生比较缺乏挑战精神。中国学生往往愿意个体学习而不太适应小组讨论等各种形式的集体学习。他们对教授、对权威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是不利的。
  《人民日报》还指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
  《人民日报》做此报道时,我正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在做科研的同时,我对中加两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同点产生了兴趣。针对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得出了一些启示。
  
  一、课程学习
  
  提起课程学习,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众口一词,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在国外上大学比在国内上大学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两到三倍。如果语言不好的话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当然学到的东西也不同。在国内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那些白纸黑字的知识,在国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以外的东西。在加拿大,一个全职的课程硕士生(只需上课程不需做论文即可硕士毕业)一个学期选三门课会被同学们称为拼命三郎。上课期间几乎每天都是要到下半夜才能休息。如果是拿导师资助工资的论文硕士,一般导师只允许一学期选修一门课,每天都要到导师的实验室工作。
  反观国内的许多硕士生,在选修三、四门课的同时,做兼职的有之,享受人生的有之。国内许多硕士生都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多,学习期间如果不是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的话,还是比较轻松的。为什么国外的硕士生在毕业时没有要求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也没有要求一定要有文章发表,大家还觉得学得苦,学得累,但真正学到了东西?笔者调查后发现关键是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上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有着很大不同。笔者调查了几位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后出国再读硕士的学生,他们都认为在国外学习精力集中于专业知识,而在国内,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英语(不管他是否要出国)。笔者也调查了几位在国内本科毕业后来加拿大重念本科专业的学生,回答也是如此。
  在课程设置上,国外大学不管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硕士阶段都突出专业课的地位,无论在学时和学分上,还是在学校的考核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专业课的地位都很高。
  国外高校实行学分制,没有班级的概念,一门课程的前趋课程和选修要求在该课程说明上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前趋课程的成绩,在选课系统上是无法选上该课程的,必须补课。不管你的身份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是选了同一门课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因此在同一个课堂上可以发现有多种身份的学生在上课,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学生们自己也很坦然。
  在国外的大学里没有赢者通吃的现象(即一个人在某个专业上取得成就后,他自然成为各专业的专家,在不同的领域中指点江山)。我在学校校报上见到一篇采访本年度优秀学生的文章,介绍该生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士,在学校法律专业读本科,她曾是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只因对法律产生了兴趣,重进校园,背起书包,从法律本科读起。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
  在课程要求上,国外大学里学生和教师都有正确的认识。笔者在国内教学中常遇到:要考试了学生就会要求老师划重点,圈范围。老师拒绝的话,学生就以还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理由一再要求。英语四、六级考试就像一把尚方宝剑,所向披靡,别的全都让路。
  国内教师出考卷时,考试范围决不能超出书本,考了与书中相关的但书上没有写的内容,学生肯定会提意见,即使这些内容在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中也不行,因为教师指定的参考书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看。
  但在国外,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向留学生调查,教师决不会因为学生要参加外语考试而调整教学。在大学中学生学不学外语是学生自己的事,哪怕是在以英法双语作为国语的加拿大,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进行英语入学测试,通过测试即可,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公共课。没有通过英语入学测试的学生,要选修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的英语课,但不计入学分。
  在国外大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教师的教案决不是对教科书的照搬,而是忠于教科书又跳出教科书。教师会指定一系列参考书,只有阅读了这些参考书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完成课程大作业(project)。由于课时较少,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指出各个知识点中最需注意的地方,其他的都靠学生自己去看,去找资料,去研究,去发现。一般一门课上十三周(含考试和作业演讲),真正上课是十周左右,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两个半小时或三小时。在这十周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至少四个课程大作业和三个课堂作业。
  
  二、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列出Project的相关题目。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自己组织成2~4人的小组,自己查资料,做实验,最后写出论文并做出演讲文件,在全班及老师面前演讲。由于学生没有班级的设置,绝大多数人都不住在学校宿舍而是自己找房子住,因此同学们之间很多都不认识,要组成Project小组必须相互沟通,大家找到共同的时间,一起讨论,分头协作,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做Project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只是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目录,不会给出答案,这就迫使学生自己找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国外大学的课程总成绩一般由期中考试(20%)、课堂作业(10%)、大作业(Project)(20%)和期末考试(50%)四部分组成。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试卷中极少有选择题,一般都是论述题、案例题等,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后才能回答出来。
  在国内高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做课程大作业,会遇到了如下问题:
  
  1.学生不适应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花较多的时间。当前学生忙于考英语、考各种证书,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不多。学生追求的是多(证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