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行 龙




  2.注重课程设置,实行分类指导。课程设置是学期制改革的核心。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突出“少、精、宽、新”四个字,课程设置要体现系统性和连续性。短学期的教学安排不应该是单一的普通课程的堆加,课程的设置应注意拓宽课程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及时反映虽新学术动态,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的比重。课程内容上可以突出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学科前沿动态、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内容,在课程形式上可以包括基础课、科研课、专题课和讲座课等等,并且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要发动校内教授、博导等学术前沿人才开设研究性课程,引进国内外一流学者讲学,进一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使他们了解更宽阔的学科领域,掌握更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真正把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本科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从学期制改革中获益。
  3.统筹安排,与学校其他改革相结合。学期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短学期要与学校的学术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相结合,使学期制的改革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一方面,各相关职能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的管理制度要及时制定并落实;另一方面,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妥善安排,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动员教师和学生,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确保学期制度改革能够顺畅、有序地推进,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重点开展五个抓手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三学期制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还应重点以五项工作为抓手,大力加强教学建设:
  1.精心修订教学计划,压缩课堂课时,尽量把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一个要求。从山西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任务过于繁重,压力过大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硬性的工作量要求。特别是,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创新人才奖励等方面都和科研任务挂钩,给广大教师带来繁重的压力。学生所上课程课时较多,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忙碌于课堂学习,没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修订教学计划,压缩课堂课时,把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求真务实,分类指导,鼓励广大教师做好本科教学工作。要根据各学院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教师对比,求真务实地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工作量的衡量标准,激励教师认真完成本科教学任务。此外,教学计划中一定要控制总的课时量,大力提倡增加更多的实践性的、讨论性的课时,鼓励学生以自主读书的形式,读经典,做研究,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也要实事求是,实行分类指导。周济部长在教育工作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针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要求,制定出以业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标准”。这里强调的以业绩为核心也就是实行分类指导。
  2.提高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打造“精彩一课”。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要有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个学院、各专业要明确什么是主干、什么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专业都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开好基础课,并且这些基础课要争取和鼓励最有经验的教师去上。文科类的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经典、讲前沿、重讨论;理工科的基础课程要多用用外文教材,增强实践性环节,最终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广泛影响“精彩一课”。
  另外,每个学院要设置一些研究性的课程。此类课程建设要依托各学院里学科建设水平最高,师资力量最强的专业。研究性的课程开设周期至少是一学年,保证课程的过渡性,真正把研究性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比如说,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要依托光学学科建设水平高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开设研究性的课程,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的优秀人才。山西大学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光学专业基础好、水平高,本科也应该是这样,这就是特色。每个学院都有这样的特色,就是山西大学本科教育的特色。
  3.改进“两课”教学,加强通识教育。两课教学的现状是两课课时过多。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6年开始要改进两课教学,由原来设置的7门课改成4门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大“两课”的改革力度,不仅要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要改进“两课”的教学方法,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教师,以集体授课的形式,开设专题性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讲座,切实把“两课”讲好、讲精彩,进一步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
  要打造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面向非本专业的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今后,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涉及文史哲、音体美、数学与自然科学、跨学科知识、区域社会发展等领域,讲课方式要力求灵活,可以由一位教师授课或者鼓励名教授集体授课。要力争做好10~20门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营造教师授课精彩,学生听课趋之若鹜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理工科要加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力度;文科学院要加强社会实践与调查。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根据2005年对全校论文的检察评估结果来看,现在毕业论文普遍存在大而无当、空洞乏味甚至抄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读书不够、调研不够、实验不够、资料不够。所以,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去抓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
  5.集中搞好“培育工程”,辐射带动本科教学。目前,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确立了三项标志性的工程:即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在这方面我校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比如,经济学院的刘建生教授,哲学学院的乔瑞金教授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他们亲自大量地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而且讲得非常认真,非常精彩,这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今后,我们要集中精力、财力,并强化指导和监督力度,精心培育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等标志性工程,力争经过几年的建设打造出标志性的品牌工程,并要真正发挥这些标志性工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校整个本科教学工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行 龙 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