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

作者:王祖源 毛骏健 吴於人

获得。
  因此,作为指导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脚踏实地地从具体工作做起,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使他们在经历创新项目的实践中,按照项目的进度安排,在不同阶段实现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项目的学生从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不畏常规、敢于超越、继续创新的意识,增强完成项目任务的毅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校园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锻炼,对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和谐的氛围当,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这种和谐的氛围要从以下两方面营造:
  (1)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研究任务。
  (2)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发生过激行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之懂得交流与沟通。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同学间相互依存的工作链,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当是同提并论的重要问题。现代大学应该是为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等。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现在面临的都是大班课堂教学模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都还局限在少数学生中。如何在大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有待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责任编辑:文和平]
  
  王祖源,同济大学理学部物理系教授;毛骏建,同济大学理学部物理系副系主任,教授;吴於人,同济大学理学部物理系教研室主任,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