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

作者:赵 莉

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的而不需要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行动,意即“求知”,可以说“人们追求真理实际上只是在追求这一追求真理的过程”。新知识观认为求知过程是个体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这种知识观确立起人在知识创生中的主体地位,恢复了人在创造世界中的合法身份。显然,在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参与、建构,传统的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应该遭到摒弃,而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知识观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体验,那么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只能作为一个外来物存在着,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心灵,不可能汇入个体的经验之中,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高校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对客体“投入理解”,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在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和限制学生,学生若没有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3.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从教育目的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培养人、教化人、激发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就我国来看,在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从建国至今,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规定和表述,但作为促进个体人发展这一核心从没动摇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指导我们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方式变革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的确定和形成实际上也源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追问。现代人的什么素质是最重要的?对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国内学者认为,“批评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可见,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和批判性思考力难以有实质性的功效,显得力不从心,而研究性学习因为其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特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正好具有独特优势。
  由此出发,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基于教育目的,要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及“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把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上。惟有如此,高校研究性学习方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并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合理定位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奧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而接受学习则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表述的概念、原理等的意义理解获得知识的。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作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其积极意义是显著的,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和局限之处:第一,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说其重要,主要是就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但面对浩瀚的文明,在相对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限内,如何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文明,研究性学习显得比较无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大多数的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等方式来掌握。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个体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系统化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研究性学习将无法有效开展,因为学生只能作肤浅的思考,不能深入,将最终导致研究性学习徒有其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而言,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无疑优越于研究性学习。
  之所以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一样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各自的独特价值,不存在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式,只存在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适合问题应视具体的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及认识环境等因素而定)。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千万不能持形而上学态度,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既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的现象,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综合灵活地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使用,方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杨裕南]
  
  赵 莉,四川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