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作者:钱国英 白 非 徐立清
关键词: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合作性学习
一、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法)”逐渐传入我国,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很有帮助。然而,PBL法也存在所需资源和对时间要求较多等缺陷。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等优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讲授理论,将课程中的精华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从而弥补了PBL法的缺点。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与特色,合理选择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讨论组织形式的比例,如文科类课程教师讲授可选择总课时的1/2~1/3,而理科则宜选择总课时的2/3~3/4或更大。
1、大班理论授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进行大班理论授课(30~35分钟),其任务是以讲授该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观点为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复杂晦涩的原理作必要的解释。注意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指定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讨论任务,提出目标要求。
在讲授内容上,教师不是将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介绍清楚,将所有的问题都讲到学生没有一点疑问,而是留下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或逆向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阐述出自己思想的方法,证明自身的观点。
理论教学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展开,其评价方法可以是试卷(闭卷或开卷)测试或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是核心知识的论述,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等。评价比重一般占总分的40%~50%。
2、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班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的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一类是正式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许多研究表明单纯的理论讲授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如: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堂内容、当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疑惑时无法进行及时交流、听课者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程集中注意力等。因此,在大班授课的讲授方法上应注重双向交流,在课堂讲授中结合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以避免这些缺陷。
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时座位的选择临时指定某一节课的研究小组,例如课前2~3分钟的对课程提纲与教学内容进行的研讨、理论讲授结束后5分钟内的对教师讲授内容与所提问题进行的研讨以及本节课结束前5分钟的小组总结性讨论,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程所学的材料上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2)正式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方式。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教学可安排在一次理论课后进行,也可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由若干指导教师配合课程组主讲教师展开。指导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正常的讨论活动,并了解学生的各种能力,作好能力评价准备。
小组研讨之前,教师要事先分配研讨任务,明确具体分工,确定讨论焦点,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小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具体的准备及研究工作;在研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各组分别发言并予以现场评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分配学习小组(4~8人/组)并下达学习与讨论内容。教师在分组时特别要强调混合编组的原则,即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具特色,以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可在辅导员的配合下考虑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主持人、阐述人、总结人、记录员、联络员等),每人利用课余时间各自独立完成学习与准备任务,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小组讨论发言材料等。分工角色每次讨论需要作轮换。
第二阶段: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由主持人主持研讨交流活动,小组成员每人阐述相关问题和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整理上交给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选择某些话题,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最终意见或几种不同的意见,由本组的报告人综合归纳,向全体同学和教师作陈述性发言,班级同学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以讨论记录、讨论活动(主持状况、记录材料、讨论发言、报告结果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逻辑推理与验证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会议主持与协调能力,履行小组职责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等,而不是对讨论论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根据课程安排的讨论课内容与比重,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占课程学习总评价的50%~60%。
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大班理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1、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培养理论性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突出特征是知识的单向传授。
“大班理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开放性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依赖,逐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研讨课堂上的相互质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内隐的能力训练,不仅改变了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首先克服了传统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