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大学研究性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梁林梅 刘永贵 桑新民
关键词:大学;研究性教学;问题;策略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就,而且是决定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了解和体验正在降临的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拓展大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时空,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该课程2004年9月之前的名称为“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从1999年春季到现在一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2004年《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该课程主要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引入当前国内外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同时紧密联系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专题研究为导向,以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采用教师讲授和指导、导生(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引导和支持的教学团队;运用电子文件夹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和学生团队进行综合评价。
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现将大学研究性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本课程注重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题目,同时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结合信息技术的学习及借助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选择研究专题。研究性专题的最终确定是师生共同协商和讨论的结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选题主要有:大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游戏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学习团队建设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培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对于那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题目,往往会超越一门单独的课程,成为学生长期的研究题目。
在选择和确立研究性学习专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可能的兴趣点来确定研究专题。
2、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与自身兴趣,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3、研究专题的最后确立会经历一个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明晰的过程,小组成员在任课教师和导学的指导下最终确定一个明确、清晰而又可行的选题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4、教师和导学需要把握各小组选题的研究可行性与现实可能性,考虑到现实研究的时间及其他资源因素,尽量做到难度适中,并保证学生在预期时间内能做出成果。
5、每个专题小组的成员最好在5—8人左右,应尽快确立各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组员分工。
二、如何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多元化目标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多元化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知识、方法与技术,更要体验信息时代学习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学习;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
为了确保以上目标的实现,我们提出了课程目标的“层次化”与“可视化”建设。
“层次化”:本门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学生在教师和导学的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
“可视化”:使前一届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个人、研究小组及班级的学习主页、研究报告等)将成为向后一届学生讲述教学目标的学习材料,这种做法我们称之为“学习目标可视化”。这样做不仅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生动、亲切,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追求和确立更高的、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学生中倡导和创造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三、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本门课程的第一讲,我们采用目标可视化与层次化,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此外采用基于专题的小组协作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也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导学的参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师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当课程学习开始一个月左右,会出现学习兴趣降低,动机弱化的现象,其中原因诸多:
1、新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旧有学习习惯的冲突。虽然一开始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理念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深入,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更多积极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而大多数学生实际已适应接受式学习及个体学习的方式,难于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2、研究专题可能过难,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研究背景与知识,缺乏交流技巧而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独立解决困难而产生挫败感,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3、小组内部的不和谐、或组员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致使对课程失去兴趣。
在本门课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1)在专题确定阶段,采用师生共同提出研究专题,协商交流确定研究专题的方式,并通过开题报告等形式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研究选题的意义、价值及可行性,并加强导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内部动机。
(2)借助网络教学平台、BBs、QQ群等网络手段进行各种形式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采用“导生制”,从而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后能得到多方支持并能够及时解决。
(3)讲授有关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协作学习、团队建设策略等方面内容。
(4)采用定期阶段性汇报的形式,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使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有高峰体验,找到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强化学习动机。
四、如何处理好小组协作与研究性学习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