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银行管理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何自云

如果阅读材料是中文的,授课教师可以用英文表述;授课教师要按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专业性比较强的术语和原理最好用中文解释,比较容易、好理解的内容,则用英文解释。总之,赞成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
  
  3.学生赞成全用中文的理由
  赞成用中文授课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用英文解释,困难就更大了。再说,“银行管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课时每周只有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短时间内不能两全其美。对学生来说花费的“成本”太高。
  在参考了学生的上述意见和建议以后,我们采取了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讲授每章内容时,先用中文概括全章的主要内容,后用英文进行讲授,章中的难点,用英文讲解,用中文总结。全章用中文进行小结,这样授课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课外交流沟通与专题研究
  
  课外的交流沟通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在“银行管理学”课程教学上,教师还通过专用网站、电子邮件和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外沟通和交流。如我们专门建立了“商业银行世界”(http://www.heziyun.com)网站,供学生免费下载,也将学生所提出的代表性问题及参考答案一并挂在网上。同时,教师也向学生公布课程专用电子邮箱,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也接受中文提问),承诺用英文提问,用英文答复,这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了方便。另外,教师还安排了每周专门答疑时间,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提前预约获得当面答疑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地有了提高,教师授课也有了针对性,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商业银行所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多,在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都一一讲到,或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我们设计了结合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师向学生通过课程专用网站(http//www.heziyun.com)公布了有关专题研究的详细要求/
  *基本分为0分,最多倒扣5分。**料推迟24小时扣1分(不足24小时按24小时计);每项倒扣分不超过5分。***这里所列时间为最终截止时间,可以提前完成(比如,可以在10月14日之前完成“最终观点”),尽可能提前,不要推迟。
  选定题目:本部分截止时间为10月14日20:00,选题要求有两个:第一,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愿意进行研究的;第二,必须与商业银行相关的问题。教师提供的50个参考题是一些范例或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时还须进一步细化。进行过程中,最多更换一次题目。
  搜集资料(10分):本部分截止时间为11月11日20;00(截止时间同下一项)。学生需要从杂志或互联网上收集至少10篇相关论文。至少2篇是英文的,从互联网上查阅的资料最多不能超过5篇;每篇文章需要有作者、出处和发表时间(发表时间限于2000年9月之后)。学生收集的电子文档,需要整理成Word文档,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教师;从杂志上收集的论文,需要复印整理好交给教师(教师通过电子版批阅转发给学生)。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注明作者、文章标题、出版时间。
  资料简评与观点提炼(20分):本部分截止时间为11月11日20:00。学生需要详细阅读所收集的资料,500字左右表明自己的观点,100~500字给予简评,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
  最终基本观点(10分):本部分截止时间为12月9日20:00。教师在收到学生的资料、观点、简评以后,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做出修改,形成自己的最终观点,字数在500字左右。
  网上公布或公开发表。如果学生的观点有见地,教师征得学生同意后,挂在课程专用网站上(列出真实姓名);学生也可以将其写成论文,教师愿意提供帮助,并推荐给有关报刊。
  参考选题(略)。作为选题时的参考题,是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相关的题目,学生都可以选择。
  语言要求。本次课外研究的成果(资料简评、观点提炼和最终观点)可以用中文,可以用英文。如果全用英文,奖励3分,本次课外研究总分不超过30分。
  特别提醒:本部分总分为30分,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予以足够重视,不要相互抄袭劳动成果,如果发现抄袭,将取消双方参加本课程考试资格。由于研究结果均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教师容易发现问题,切勿有任何侥幸心理。
  对于课外专题研究,许多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学生普遍反映:做专题研究提高很快,对专业的学习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转变了以往依赖老师学习的方法,最大的收获是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任课教师从中获得了大的收获,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实意义,主要从学生反馈的专题研究中获得了一些令教师刮目相看的认识和见解,对教师从事教学或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