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

作者:熊学亮




  摘要:本文探讨提高“语言学导论”上课质量和课程建设的两种尝试。一是在教材编写上改变以往“罗列式”的传统方案,用触类旁通的“点击式”写法取而代之。即对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动态和形象阐述的“授人以渔”的方式,这样学习者便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去分析同类中的其他现象。二是在教学上改变由课程性质所限制的僵死方式,采纳“类比”和“联想”等讲述方法,用鲜活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学概念。
  关键词:课程建设;触类旁通;授人以渔;点击式;类比
  
  语言是人的一部分,是“使人成为人”的要素之一,可偏偏探究语言的语言学,却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这些年我指导的主攻语言学的博士生中不乏佼佼者,但其中一些学生尽管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学过语言学和听过语言学的课,可是对“音位”等概念仍然不是很清楚,语言学的学习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曾有一位不是语言学专业的大教授问我是否可能写一本含有“情节”或“有趣故事”的语言学书,我说“不大可能”。
  我在复旦大学向外文系二年级学生开“语言学导论”这门课已有数年。原先用的是Fromkin&Rodman 编写的那本教材,这本教材应该说是不错的,内容也比较翔实,但仍有学生不喜欢。当时这门课是必修的,“逼”学生来听,似乎有些“强扭的瓜不甜”的味道。
  2003年初,作为复旦大学教务处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语言学导论”成为向全校学生开放的选修课,似乎从“包办婚姻”转向了“自由恋爱”。因对会有多少人来选这门课心中无底,我把选课人数的上限定在50人这个数字,结果是选这门课的人数大大超过估计。经过协商,第一批向全复旦学生开放的“语言学导论”课的人数最后定在58人。选课者来自数学系、社会学系、哲学系、物理学系、电子工程系、国际金融系、财政学系、管理科学系、世界经济系、应用力学系、统计运筹系、财务学系、药学系等,当然也有外文系、中文系和新闻学院的学生,琳琅满目。
  最使我感动的是当时发生的这么几件轶事:(1)数学系有位王姓的同学选了这门课,在他毕业时,他在网上把我开的这门“语言学导论”课,说成是他大学四年里最值得听的课。我这里想做一个脚注,他这样说,可能是出于个人的爱好,并不是说数学系开的课不怎么样。(2)外文系有一位冯姓的学生,期末交给我一篇洋洋洒洒长达32页的论文,阐述Chomsky生成语言学早期模式中的马可夫模型,且言之有理。(3)当时“非典”搞得人心惶惶,走读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让进校,但有一位走读生为了来听我的课,午饭后竟然在校园内某个地方“潜伏”了一个半小时。那时隔壁教室里的百人大课班仅留下了十来人,可我这里的学生到课率却至少在2/3 以上。看来,编撰相应的教材和改进教法,成了弥补“语言学导论”课缺乏诱人情节这一“先天不足”的关键。我编著的《语言学新解》一书,起先使用胶印版本,
  2003年正式出版。此书与国内现有的多种语言学导论类的书籍不同,体现在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现在市场上用中文或英文编写的语言学概论性质的书籍很多,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布局也无非是把语音、音系、文字等范畴所涉及的细节,按部就班地描述一遍。而本书仅收入当代语言学最有代表性或最为典型的内容,在分析上采纳“点击式”的精细讨论,放弃面上的完整,即不必包罗万象,竭力避免大篇幅的语音、文字等方面的罗列,取而代之的是触类旁通式和举一反三式的定点描述方法。比如在分析语音特征时,不是把所有的语音和语音特征都罗列出来,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音分析两到三例,借用代表性较高的语音特征和比较形象的描述方法,进行象征性的分析和解释。在介绍音位、变音等抽象概念和有关规则时,也不进行罗列,而是只介绍一到两种音位的变音过程,即力求告诉读者如何分析语音和语音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将其他语音、语音特征、音位、变音等现象和过程,留给读者参照本书提出的方法自己去分析和思考。这样做,读者就有可能在弄懂最基本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同类中的其他语音现象和范畴。同样,在形态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章节,本书也采取抛砖引玉式的分析和描述方式。我相信,这是一种避开宽度注重深度的写法,能达到节约篇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编写本书的纵向和横向两根轴线上,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新特点。在横向布局方面,本书大胆地而适当地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等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比较前沿的内容,并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阐述。这样做并非是在向研究倾斜,而是起开拓视野、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书中有关部分还涉及到英汉对比思考,此举是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相关的语言现象的表层背后的深层运作机理。在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在局部适当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以便达到既能让语言学初学者得到启发又可供研究生、语言教师、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参考借鉴的双重目的,本书对语言研究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大多数语言学导论性质的书,多少都提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边缘语言学(peripherallinguistics)方面的基本内容,而本书仅聚焦于核心语言学(core linguistics)的主要的和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方面。比如句法学要介绍的内容实在太多,在一本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仅把重心放在生成语言学的标准理论ST模式上。原因很简单:ST是当代比较典型和有代表力的句法理论,以Chomsky领衔的生成句法学派或形式句法学派,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对生成语法的技术机制进行修改,然而其初衷其实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并未彻底摆脱原来的ST框架。还有,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批评,也多半把生成语言学理论看作为定义出发点和理论评价参照点,从而形成了生成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理论在对比上的非对称关系。
  在讨论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时,本书仅涉及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不介绍形式语义学知识。一本小书不可能包罗万象,虽未谈及形式语义学,但本书对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介绍,已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形式语义学打下了基础,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在介绍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时,涉及到一定量的跨层次和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在讨论概念化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一定量的历时语言学知识,在语用学一章更是纳入了若干非语言性质的社会规约内容。但这些都不是纯粹为了边缘语言学而定下的内容,而是把这些内容作为支持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的手段,故其实质仍然是核心语言学,即仍然属于核心语言学的范畴。
  除了有相应的教材外,上课方式也有待于改进。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此,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