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灵活开放 双向交流 形散神聚 浅中寓深

作者:王佩玮




  摘要: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应由静态、划一的课程内容转向动态、灵活的开放组合;应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兴趣,引导思维;通过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即时思维;应在零散篇章的讲授中蕴含一定的系统性,在深入浅出、浅显平易的讲授中蕴含一定的深刻性。
  关键词:理工科;古典文学;双向交流;系统性;深刻性
  
  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课。中国古典文学课主要是文学欣赏课,通过选读一些名篇来开拓古典文学视野,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鉴赏力。相对来说,理工科学生文学基础较为薄弱,平时接触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不多,更不大可能用较多的时间来专研古典文学。针对这一特点,笔者授课力求平易、丰富、生动,激发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静态、划一的课程内容转向动态、灵活的开放组合;熟悉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自由发挥,随机应变
  
   对教学内容应有融会贯通的理解,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地掌握相关内容。授课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由一篇作品生发开去,引出作家的另一些作品;由一位作家生发开去,引出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家,乃至一个流派;由一种文学现象生发开去,引发相关的一些文学现象。这样讲课就可以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既能给学生比较丰富的知识,又显得轻松流畅,而且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切不可局限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呆板、狭窄,学生不可能有大的收获。即使是自己的备课稿也不能老是看着稿子讲课,本身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念稿子讲课也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课堂气氛显得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的、灵活的、开放式的;应在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即兴语言来表达,自由发挥,随机应变。
  
  二、利用学生古典文学的基础,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步步深入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入校前学过一些浅近的古典文学作品,已有一定的基础。文学艺术欣赏往往有“喜熟不喜生”的心理,所以这一基础就是教学的潜在的积极因素。要利用好这一因素,就要查找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篇目,对学生入校前所学的古典文学的范围、深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讲课时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有关作品,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引导思维,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利用好这一积极因素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流畅;如果脱离该课程的基础,学生理解就比较吃力,一旦教学过程变得艰涩,学生对课程的兴味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尽可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单向式的教师讲、学生听,不应该是教师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厌倦,甚至“人在心不在”。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补充、修正。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应带有启发性、讨论性、提问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反馈随时调整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作出反应,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赞赏。对学生的正确的回答、意义较为深刻的提问,应给予赞扬;对有偏颇的回答也要肯定其中带有正确性的部分。即使是完全不正确的回答,对它表示否定时也要委婉,要带有勉励的语气,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然后逐步引导。通过回答、讨论,形成活泼的课堂气氛,变单纯的“听课”为“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即时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形散神聚,在零散篇章的讲授中蕴含一定的系统性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形成庞大复杂的体系。了解古典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古典文学的概貌,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是大有好处的。但中国古典文学课主要是作品欣赏课,而不是文学史课。如果端出一个大而全的架势,铺开文学发展的系统,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勉强去讲,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感到吃力,难以消化。因此应采用形散神聚、散而有序的办法。选取一个时代、一种文学现象、一位作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较为精细的讲授,由这个基本点生发开去,引出相关的作家、作品,看起来只是一些零散的篇章,实际上有一定的整体性。在貌似无意中形成一个专题,学生可以去体会这一专题中作家、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的关联和差异,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知识。
  
  五、深入浅出、浅显平易的讲授中蕴含一定的深刻性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很多都有相当的深度,不但涉及到语言,涉及到文学家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原理,有的还涉及到历史、哲学。作为课时不多的选修课,学生不可能在这门课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讲课力求平易好懂。比如用形象清新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文学原理,用人人皆有的感受来体会诗文中蕴含的微妙的原理或情感,用浅近的诗文作为比衬来解释较为深奥的诗文。讲课浅显易懂不是流于浅俗,而是在看来浅显易懂的讲课中达到思想和艺术的一定的深度。这样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
  
  六、讲课语言形象生动,借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语速和形体语言创造活泼的气氛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思维,文学课对课堂教学用语有特别高的要求,不但要符合逻辑、简洁流畅,还要讲究形象生动。讲解诗文,除了叙述、议论,还可以采用描绘的表达方式,绘声绘色,激发想象。甚至可以用适当的抒情来加强语言的情意性、感染力,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形成语言的形象、幽默、整齐。语调的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可以使语言鲜明,有重点、有层次。可以巧用重音有意突出强调某个词或词组。停顿也有重要意义。语法停顿,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的停顿,可以使语言更加明确;逻辑停顿,如一层意思与另一层意思之间的停顿可以使讲课层次分明;心理停顿,即在重点表述的内容前作停顿,可以突出重点。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的情感时,语速较快;表达抑郁、悲哀、思索等情感心理时,要放慢节奏。平调表示严肃、平淡、压抑,升调表示疑问、愤慨,曲调讽刺、惊讶,降调表示感叹、赞扬。除了有声语言,眼神、手势、身体姿势等形体语言也是帮助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面部表情要随情感变化而变化,要善于用目光和学生交流。手势、身体姿势应与口头语言相协调,做到自然得体。教师不应固定地坐在或站在教室的某一处,而应适度地在教室中走动,与学生融为一体。精致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案的制作更是重要,可以播放图片、动画、音乐,作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使学生处于古典文学的情景中,也有利于形成活泼的课堂气氛。
  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有益工作。但是,要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决不是容易的事情。笔者只是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立足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立足于造就新时代的合格人才,还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