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境界
作者:徐孝先
扬而激起的奋发进取之情。当你面对巍巍群山、浩瀚汪洋的时候,当你感受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时候,当你遥望莽莽草原、无际沙漠的时候,你会从自我的渺小中挣脱出来而起奋发搏击之情。当你面对波澜壮阔的英雄业绩的时候,当你体验平凡中孕育出伟大的时候,你会因敬畏、仰慕而起奋发向上之情。当你观赏一出惊心动魄悲剧或欣赏一首慷慨激越乐章的时候,你会因情感激当而生激越奋起之情。这些,都标志你已进入“悦志”的审美境界。
“悦志”的审美感受状态是激荡的、振奋的、愉快的。它是由极为复杂矛盾的心理因素交织而成的情感网络。
其中有畏惧与无畏,有惊叹与奋起,有自卑与自尊,有渺小与伟大,有脆弱与坚强。矛盾乃至相悖的情感浑然一体,但总的倾向却是在矛盾激荡的情感中去摆脱、克服、净化那些渺小、卑琐、平庸的消极心理,引起满足和喜悦,进而向上飞跃,达到精神力量的高扬。这种审美经验状态,是感知、想象与理性的矛盾冲突而激起的对“合目的性的必然内容的探索追求”,进而构成“巨大伦理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思维的渗透交融”,其本质,“是主体精神力量(伦理与哲理的力量)的高扬”。
“悦神”的审美境界中,审美愉悦表现为超道德精神力量走向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交融而引起的从容的愉悦。在审美中,人投入大自然这感性的时空中,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并在这感性时空中求得伦理精神的超越与不朽。这就是由“悦志”转为“悦神”的审美境界。由于不舍弃、不脱离感性(大自然),而又求得主体精神力量与自然同在、永生,因而是审美的,而不是走向虚无缥缈的天国、宗教。这是审美的极致,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声,独闻和焉”;《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等,描述的都是这种审美境界。“中国哲学正是这样在感性世界、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去寻求道德的本体、理性的把握和精神的超越。……这种智慧表现在思维模式和智力结构上,更重视整体性的模糊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视分析型和知性逻辑的清晰。总起来说,这种智慧是审美的。”按此分析,“悦神”的审美境界,就是精神力量与感性世界合一,在感性世界中求得不朽与永在,这就是道德精神的超越,从而引起从容的愉快,与天地同乐。
审美修养追求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审美中取得的人性完整与自由,审美的人生态度、超脱精神,转化为大无畏的为人类造福的实际行动,以利在现实生活中表现这种自由境界,把现实生活变为审美生活,即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个体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活。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