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
作者:楼才汀 白光义
3000余种,仅2005年就投入资金200多万美元用于引进国外教材、教参及各类学术专著等。其他如高等教育、科学、电子、机工、北大、人大等出版社都有较多的引进,有力地支持了国内教学及教材建设和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建立开放式教材建设规划管理模式,加快教材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负责,出版社介入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较少。同时,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不够繁荣,教材市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仍需要具有很强针对性的高水平的各级规划教材的出版,发挥其引导与示范作用。而建立开放式的教材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应逐步改变过去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部搞教材规划并施行管理的建设模式,朝着要面向社会、广泛接受各方监督、在科学、公正的平台上做好教材规划的制订和管理,并努力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相结合
“九五”期间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同时出版了近千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有效地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及时将教改成果尽快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十五”期间在这方面许多高校也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如北京交通大学结合学校的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教改项目建设了多套系列教材,有多本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中也有大量选题都有教改立项的背景。
2.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教材的编写要与相应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及时反映科研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一些发展较快的专业,更应充分调动高水平科研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在提高教材适用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教材的科学性,使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在组稿、编写时应及时了解各专业、学科的前沿内容,了解学科前沿的专家和科学工作者,积极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参与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中,就有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六个科研院所的人员单独或与高校教师合作编写的多本教材。
3.教材编写和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
由于高职高专在大众化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教育任务,配合各种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践性教材非常短缺,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国外企业到国内设厂、办企业,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材,只有与现代生产实践、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应该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与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工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合作编写教材,这方面“十五”期间有些学校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十五”期间出版了几本业内很有影响的教材,就是由该校教师与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公司、黎昌餐饮集团、北京饭店和香港丰琪食品有限公司等饮食行业高级技师共同合作编写的。这种由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及时反映了业界最新技术动态,很好地满足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院级立项教材《商业银行实务教程》,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就多次到北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调研,请行长和银行业务主管审核把关,许多数据、信息和个案都来源于一线。保证了学生能在学校课堂上接触到最新的理论、技术,和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拉近了课堂与岗位实践的距离。
4.国内与国外相结合
过去制定五年教材建设规划基本上都是国内教师编写的中文教材选题。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加快国内教材的更新,也为了推进双语教学的需要,建议每个学科都应把国内新编教材与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同时规划。此外还要鼓励教师针对国内教学需要与国外高水平教师合作编书或编译教材。
三、完善高校教材管理,健全教材市场监督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管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材的选用管理,二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管理。
1.完善教材的选用管理
在市场机制下,强化教材选用管理的作用不只是确保选用高质量教材,使优秀教材进课堂,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教材市场的监督作用。这项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事前的评介与推荐,事后的使用信息反馈,以及根据反馈情况对现用教材及时进行调整。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对于教材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各学校应该努力完善教材选用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更新的动态的教材使用管理模式。
2.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材编写工作
为了及时、全面地满足教学需求,学校组织教材编写工作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要针对本校的优势学科、新建专业、新开课程教材;要针对小专业、小语种以及具有本校特色的或改革力度大的专业教材;要特别重视安排原来基础较好的优秀教材及时修订,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打造精品;要针对本校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专家,重点组织他们编写高水平教材。教材的编写在重视科学水平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编写面向大众化教育的新教材时,应该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与此同时,在教学上要逐步改变一门课程使用一本教材,教师教到底、学生学到底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一种束缚。所以不能以“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或“符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来衡量一本教材的教学适用性,而要把“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指标,来衡量教材的教学适用性。
[责任编辑:陈立民]
楼才汀,浙江大学教材中心助理研究员;白光义,清华大学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