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注重研究性  突出实践性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管晓刚等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板块、继续调整课程结构比例、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山西大学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性;实践性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16条纲领性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5年6月,我校就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五个转向”的新办学思路,其中强调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要求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渗透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的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巩固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的优良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和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结合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的实施,我们于2006年3月—7月进行了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板块、继续调整课程结构比例、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当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制定了《山西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山西大学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实施方案》、《山西大学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的原则意见》、《山西大学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即:
  积极引入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实现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自觉探索与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五个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同时,我们还具体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
  
  1.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学生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和专业教育的口径,体现专业的交叉;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注重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强调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形成若干柔性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体现专业的特色。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
  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坚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3.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的讨论,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实践教学不断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原则
  遵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文理交叉渗透,积极面向理科学生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课程,面向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方面课程,同时要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素质教育。
  以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一系列文件的制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置课内板块,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作为培养方案核心部分的课内板块中,我们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为了把加强基础性和强调适应性相结合,学科(专业)基础课按照二级学科门类或专业设置,专业课则包括本专业的主干或核心必修课程以及按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类型设置的选修模块课程。其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三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强调要坚持“精讲、管用”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实行课程团队制和课程负责人制,均由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课程团队,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行龙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张汉静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在公共基础课选修部分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既要突出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核心地位,又要开设一定的科学技术史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课程。为了完善课程设置,除教师个人申报外,一方面教务处组织了一系列名师讲授的品牌课程,如欧阳绛教授的“问题求解”,徐久刚教授的“资本论”,李正民教授的“古典文学精品赏析”,刘庆昌教授的“教育者的哲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各学院、研究所(中心)也选派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团队,采取集体授课与学术讲座的形式,开设了一批能够体现专业水平与研究特色的高质量公共选修课,如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史大讲堂”,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哲学概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开设了由国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