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工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论析
作者:李 正 李菊琪
(3)鼓励优秀学生以个体或以合作的方式实施技术创业计划(参与校内外科研项目或兴办小型公司等)。
(4)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提供课程。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为学生配备第一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为企业提供实际的科研服务,学生必须通过企业实习完成一份源自企业需求的实习报告,跨学科解决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问题以及各类技术难题的攻关等。学校给学生配备第二指导教师,最终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合作,根据学生提供的图纸、设计的样机等来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上述实践性课程开发途径中,需要以学校为主体积极进行有关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其中,校企合作形式的实践性课程本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而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但由于当前校企关系的普遍疏离,这类课程最难开发。首先需要学校积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创造能力的实践者,同时需要企业转变观念,把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作为增加企业未来发展潜能的重要机会。政府则需要提供相关立法支持,明确为大学工科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的企业所拥有的相关义务和权利。
四、分类与集成: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改革
未来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需要实现人文课程从“单一价值观念的载体、灌输单一意识形态的工具”向“宽广的认知平台”转变,大学要以自主、开放、灵活的方式,以工程科学为核心来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价值的联系,不断开发能给学生介绍多种文化形式和异域文化的新型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归类,注重从人文、艺术、思想价值、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角度来强调工科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分类选修,为学生介绍多种不同文化,提供多种理性尺度。人文课程内容应充分展示出科技和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与当代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加大既有助于形成学生准确价值观念,又能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分类选修人文课程的比例。
[责任编辑:陈立民]
李正,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菊琪,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