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刘 灿




  2006年,学校提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厚实理论修养、扎实专业技能,胸怀天下、励学笃行、勤奋开拓,诚实守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并提出,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快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的转换,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规模扩张问题,它实际上触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触及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按照这一思想,我们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并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2004的和2006年两次大的改革与调整,现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计划的核心位置,并抓住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环节、综合素质教育、质量控制与监督等基础性环节,构建了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按“基本教育+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6年开始,我们按照各个专业的“基本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是构筑知识类与心智类两大类课程结构,设置综合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通识性、基础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突出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交叉知识结构,多规格、多通道培养人才
  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构建多种培养计划供学生选读。如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x+信息、x+管理、x+经济、x+法学、x+贸等。2006年,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经济学一数学和金融学一数学双学位班,通过双学位班的建设,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经济学和金融学人才标准,培养既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深的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经济、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我校200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建设。
  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组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平台。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学校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考核、评估和实验教学开发工作,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实验管理队伍和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将学校实验室按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分为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特种专业实验室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建设,满足全校实验教学的需要。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验基地。学校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建设示范性实习基地是积极探索、总结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和全面提高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在现有实习基地中选择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地成为示范性实习基地,加强示范作用,推动整个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在院系已建立了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32个示范性实习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的建设。
  提高课外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地位。我校在2006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原来1个学分对应于18个课时的规定调整为1学分对应于16个学时。调整后,本科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课堂教学时数减少了316学时,课堂教学时数下降了14%,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推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科技节等各类创新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坚持校院两级本科生科研立项制度,每年评选学生刨新实践团队,着力形成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和课内外学习等在内的多维学习环境。
  
  5.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学校紧紧抓住“三个符合度”,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人文、科学、诚信、创新”相互统一的财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以基地建设、文化素质学校和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艺术品味,努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通识教育“桴鼓相应”的财经人文氛围。我校作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个课堂使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在第一课堂,主要完成财经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在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情趣,张扬个性;在第三课堂(潜在课程),主要通过环境育人和精神濡染。抓住这三个课堂,实现两个转化,即知识转化为素质,素质转化为形态,努力培养学生有优良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实现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功效。在评估工作中,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及成效,并把它们上升到理念层次,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获得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构筑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对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必须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引入要求重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以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第一,按照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管、教、学、评环节的同构,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教学行为。第二,形成了多层面、多渠道的教学质量评估和信息搜集系统。第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在全校构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激励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张冬梅]
  
  刘 灿,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