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建地方高校评估之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几个着力点

作者:黎大志




  摘要: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是通过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对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实施多视角、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中山大学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能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的本科教学质量长效保障体系。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