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外合作高校战略转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

作者:吕 冰 李金铠




  摘要:中外合作高校在我国历经探索发展、迅速发展和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普遍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面临着普通高校扩招、其他办学形式竞争、自身运行矛盾凸现等挑战,完成从生存到发展、从外延到内涵的战略转变成为关键。为此,中外合作高校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教育思想与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中外合作高校;二次创业;战略转变;教育教学创新
  
  一、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沿革
  
  中外合作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呈现如下几个发展时期:
  1.探索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可以从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至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这个时期以外方“捐资办学”为主要合作形式。所谓捐资办学是根据国家当时有关“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搞活,鼓励外籍华人、海外侨胞在家乡捐资办学,促进地区经济和高教事业的发展”的政策,建校者把校产全部捐给地方政府,并提供部分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办学的一种模式。由于没有配套的法规政策,捐资办学者数量极少,也由于办学思想禁锢、办学体制陈旧等原因,捐资办学发展缓慢。
  2.迅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跨度时间从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出台到2002年底,这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快速发展是这个阶段明显的特征:一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合作办学有了初步的依据。二是由于我国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产业化思路的提出,加大了教育改革步伐,国内教育市场开放力度空前加大。三是由于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WTO,使国内外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合作热忱和合作推动。借助国内教育改革的大好良机,这个时期合作办学空前发展,有统计表明,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有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部,2003)。其中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2个,高等教育层次发展尤为突出,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约占学历教育的61%。
  3.深化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从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简称《条例》)到现在,中外合作高校办学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合作办学的特征是规范与监管。自2003年9月1日施行的《条例》和2004年7月1日施行的《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从法律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全面管理。
  
  二、中外合作高校的现状与特征
  
  中外合作高校经过上述三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目前在规模上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呈现出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良好势头。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能够授予国外学位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本科以上层次)的在办项目共有164个(教育部,2004),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1.从地域分布看,本科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
  2.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3.从国内合作高校的构成来看,中方合作者多为重点高校。
  4.从学历层次上看,以硕士合作项目为主,学士合作项目为辅,博士合作项目比重较少。
  5.从专业分布看,突出应用性、实用性项目。
  
  三、当前中外合作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中外合作高校的发展历经三个时期,就其发展战略重点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两次创业:第一个创业为求生存,追求外在生存空间;第二次创业为求发展,追求内在教育质量。目前,中外合作高校大都面临和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经过多年激烈的竞争和发展,现存的合作高校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积聚了相当的实力。绝大多数都不再租用校舍,独立购置了土地,平均固定资产几近亿元,而且拥有较为先进的实验设施,显示出相当的实力。在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以及合作办学得到了法律保障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所处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从战略上要求其完成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为主的第二次创业过程。
  中外合作高校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思考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普通高校扩招对合作办学高校形成强大冲击。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人们对国立高校“偏爱”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高校不愁生源的“幸福时光”已经远去,招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他办学形式对合作高校形成巨大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众多的高起点、高投入的合作高校、独立学院、民办大学浮出水面,它们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强有力地争夺着生源。除了发展历史较长的独立民办高校,近几年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以崭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异军突起,向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发起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独立学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资格,发展迅猛,截至2006年5月26日,全国已经成立313所独立学院。
  自身运行矛盾凸现制约着自己的发展。如同前面所说,在第一次创业阶段中过分注重生存,采取规模扩张,而忽略了内在质量的提高,这实际是短期内舍本求末的权宜之计,尽管为第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硬伤。许圣道等(2005)指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片面追求办学规模扩大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外合作高校普遍存在不顾办学基本条件,盲目开办新专业、招生宣传夸大其词,误导家长和考生、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满足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等等状况,这必然导致其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后果,不仅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也损害着广大教育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的规范管理对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发展高等教育,不能片面追求数量;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规模再大、比例再高也没有实质意义(刘凤泰,2005)。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于大多数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中外合作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中外合作高校战略转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
  
  当前中外合作高校的战略重点必须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速度与质量并重。在第二轮发展规划中,在保持快速的规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