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基于大学英语学习的心理调查及其分析

作者:李宝斌 齐 恒




  摘 要:通过心理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明显的认知失调,并有习得性无力感泛化的迹象。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在实践中生成,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心理、分析学生心理和解决学生,z:JE问题的基础上。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生心理;教学改革
  
  为了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活动,我们对全校不同专业约400个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英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认知失调,而且因为这种失调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存在产生习得性无力感泛化的迹象。
  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单项选择的客观题,另一部分为开放式的问答题。将收回的有效答卷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某些内容反映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现将部分代表性回答整理如下:
  
  一、调查结果整理
  
  1.学习兴趣与考试压力之间的失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从学习本身找到乐趣,获得进步,感受成功,则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水平的学习动力也能够长久保持。但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来自外部压力,选择直接兴趣的还不到1/10,仅仅8.3%。正因为学习动力来自外部,诸如考试、获得等级证书或寻找工作,是出于被迫,所以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中的乐趣,在内心深处有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另外,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会产生冲突,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困窘。
  
  2.渴望英语会话与害怕出丑之间的矛盾
  在开放式问答中,学生提得最多的是:希望提供大量能够进行英语会话的机会,尤其希望能够直接与外籍教师对话。但是,在客观问答题中,选择“经常参加英语角,并且主动与外籍教师会话”的只有2.1%,有的班级甚至没有一个人选择该选项。这大概跟中国人的谦让、小心、怕出丑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底气,不能也不敢和外国人会话。一方面强烈希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和不敢,这就产生了明显的认知失调和强烈的矛盾心理。当个体产生连续的失败体验就会导致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出现习得性无力感。
  
  3.自主愿望与不能自主之间的烦恼
  关于自主性方面,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主要求,他们“希望早自习可以在室外自由进行,不局限于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权”。但是在客观题问卷中,选择“能够预约教师,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并很快融入学习之中”的仅有8.3%;选择“说不准,自主性难以把握”的有64.6%;选择“经常会遇到那种无法切入其中的情形”的有27.1%。表明学生在强烈的自主愿望与不能自主的现实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失调,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以上心理矛盾很接近的认知冲突是追求进步与不能自制。这在对待网络教学和电化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一方面强烈要求提供更多的语音设备,开放更多免费上网学习英语的机房,放映更多免费英语电影:另一方面,并没有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经常利用收音机、校园网学习英语”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3.8%,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少利用这些设施学习,更多情况下用电脑游戏或聊天”。这也许跟现在的孩子在生理发育上早熟,在心理成熟上滞后的大社会环境有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理自制能力不强,依赖性太强。
  
  4.独立思考与互动活动之间的冲突
  语言学习强调听说练习,强调在大量的交谈过程中不断进步,这也是学生希望有更多的交互活动,有更多的练习机会,能够得到老师更多指导的原因。但是,无论哪门课程的学习(英语也不例外),都需要一种细心的揣摩和体悟,需要一种独自思考和提升。因此,对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选择“我喜欢独自一人练习”的有64.8%。这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法学习、题型训练贬低为学习“哑巴英语”,其实“哑巴英语”与交际英语并不完全对立,在许多情况下默会语言与开放语言是相通的。
  
  三、调查结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学改革要了解学生的心结
  如果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就必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受,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例如认知心理在有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如果出现不协调时,人总有一种需要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的动机。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或冲突,人就会紧张和不安。但是,认知失调既可作为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改变现状的动力,也可能因为这种失调长期得不到调整而出现习得性无力感等心理疾病。如果我们了解学生这方面的心结,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我们这次心理调查的背景是想了解网络“人一机交互式”英语教学改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多大的生机,增添了多少新意,学生有什么新的积极感受。调查结果是尽管试点班在某些方面略微优于非试点班,总的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在考试成绩方面试点班的优势也不稳定。我们并不是怀疑大英语教学改革的正确性,相反,是为了教学改革能取得更大成效。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改革设想和实验假设,不能用预成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应该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实验假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优越性,然后再促使改革发展与超越。教学方法的改进往往要借助心理研究基础,教学改革要了解学生的心结,然后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改进。就像我们这次心理调查,调查前,我们有太多的乐观设想,但调查归来才发现无论在试点班还是在非试点班,学生中都存在心理矛盾和认知失衡,甚至有上升为心理疾病的危险。所以,教学改革不能不经常性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
  
  2.教学改革要分析学生的心结
  心理活动在内心深处,不会直显与浅露,而且有些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并不一致,另外有些表面矛盾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因此,即使收集到了有关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的资料,还不能肯定就了解了他们多少心思和心结。查看我们的调查结果,学生的不少回答似乎自相矛盾,其实透过表面现象,发现这些自相矛盾的回答后面有共同的原因。例如“自主愿望与不能自主之间的烦恼”,看起来前后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学生的内心要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内心就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现存的教学条件并不支持或支持不力,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心理,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又如“独立思考与互动活动之间的冲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冲突,这是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要求,只要处理好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内容以及不同心情就行,不要把前者草率地理解为中国学生喜欢学习“哑巴英语”,因为在本国学外语,学好交际英语要有一定的默会语言作基础,心里理解了,想清楚了,就自然说得出来,至多是一个害羞心理作怪,不敢说,但这能很快克服。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意图,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失,就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3.教学改革要尽量解开学生的心结
  教学改革应该努力解开学生的心结,消除无力感,增强效能感,以便学生用尽量轻松的心情,较少的付出学得更多的知识和习得更多的技能,也就是说使学习更有效率。梅尔和塞里格曼(1976)等人认为无力感产生的主要历程是:(1)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2)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不可控”的期待;(4)产生无力感。无力感产生后,表现出对认知、动机和情绪三种心理成分的破坏作用。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消除无力感和增强效能感的一个共同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感受到成果,体会到乐趣,并在学习中得到学习策略的指导。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当我们通过心理调查,发现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失调、心理矛盾,以及出现了习得性无力感时,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针对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感受到学习的烦恼的现象,可以考虑改进考试方法、调整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让学生看到成果和希望,增强学习的信心;针对渴望英语会话与害怕出丑之间的矛盾,可以创建一些轻松的会话场合,多鼓励、多示范,多强化训练一些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底气,减少他们的胆怯:等等。
  [责任编辑:张冬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