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 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作者:贡福海 胡效亚




  摘 要:公共选修课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诸多问题,应从提高思想认识、优化课程设置、严格教学规范、改进教学方法、严格考核要求、加强选课指导、改进选课方法、强化质量监控、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素质教育
  
  国内外高校都重视公选课教学。自1999年开始,我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较多的优势,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公选课,所开课程覆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并规定每个本科生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才能毕业。到目前为止,共开设公选课931门次,选修学生达75420人次。从实施效果来看,公选课的开设,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身心素质,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公选课学分较少、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等特点,也出现了许多有待重视的问题,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就目前国内高校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我校在公选课教学管理上所做的改革与探索,提出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教”的方面
  思想认识不足。相关开课院系“专业”的思想根深蒂固,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仍偏向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再加上公选课由学校统一开设,与院系的目标管理结合不紧密,导致院系很少关注公选课的建设与质量提高,使得部分教师在公选课备课、授课、考勤、考核等环节要求不高,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课程内容把握不当。有些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还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水平:有些课程专业性太强,学科基础缺乏的学生很难接受:有些课程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很多课程没有教材或讲义,加上部分教师“灌输式”教学,师生互动性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研活动缺乏。公选课通常是教师开设自己的特长课程,教师之间、教研室内部很少进行教学研讨,教师缺乏竞争与合作的学术环境,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不足。
  
  2.“学”的方面
  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不端正。不少学生选修公选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而是为了修满学分,以便能顺利毕业。此类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比较盲目,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般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对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成才要求不明确,无计划选课,遍地开花,结果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常常与必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导致“选而不修”。
  “功利心”太强。很多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计算机、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等,而政治学、哲学、名著鉴赏等选修课却备受冷落,不少课程最后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甚至无法开出。
  课堂出勤率不高。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难免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发生冲突,使得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影响了其他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公选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3.“管”的方面
  数量相对不足。由于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大量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未同步增加,一些高校缺乏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尤其缺乏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因此,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不能正常开设或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课少人多,有的热门选修课出现了抓阄选课的现象,没能完全按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仅为学分选课。
  指导与监控不到位。学生的公选课修读指导不力,导致学生盲目选修,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修课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存在着院系对公选课重视不够、常态监控工作如评估、检查不到位等问题。
  
  二、改进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公选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和教务部门而言,要确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制定有关政策,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引导和推动公选课教学改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的课程教学意识,善于挖掘和发挥教学各环节中有利于人才素质提高的因素,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学生而言,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学习观念、就业观念,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公选课学分,必须首先保证学生有课可选。高校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教授等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要充分挖掘潜力,聘请一部分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和社会上的教师资源开设公选课。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学生的需要,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选课的门类,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公选课。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每年对公选课进行更新。对凡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促进知识渗透、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学校要优先增设。
  
  3.严格教学规范
  严格开课条件。拟开设的公选课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要有符合岗位资格要求、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主讲教师,首次开设公选课的教师要通过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开课;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学习参考资料,教师的讲稿或教案齐备:实践性课程应具备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应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或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的自编教材(讲义)。
  严肃教学秩序。主讲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学纪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认真维护课堂纪律。对缺课或旷课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教师不能允许其参加课程考核。
  严格考核要求。对公选课出卷、考试纪律以及成绩评定,都必须严格要求,防止降低标准,真正提高公选课学分的“含金量”,维护公选课的声誉和效果。要积极推动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提倡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课程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听课的心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更不能敷衍了事让学生混学分。
  
  4.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公选课的学分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涉及非常广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通过设立教改课题等形式引导教师研究公选课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理论前沿进课堂。开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公选课的特点,积极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