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宏观教学要求与微观教学实施的结合

作者:贾国栋




  摘 要: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已有两年,各学校进行了试点工作。特别是180所学校在教学大纲的设定,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评估的过程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修订意见。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课程要求》的实施做一初步评估,以期为《课程要求》的修订完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试验;教学模式;网络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其新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目标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强调的主要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在新世纪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强调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的。
  《课程要求》在开篇部分还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就表明,《课程要求》是一个宏观性指导文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要求》还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模式”部分还建议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达到教学目标。“应该说《课程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它对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蔡纪刚,2004a)
  以《课程要求》为基础,教育部又从2004年开始在1000多所全国大学中挑选了180所各层次水平的大学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课程要求》进行微观实践。到目前为止,《课程要求》试行已两年,180所院校的试点工作业已完成。各学校从本校大纲的制定、试点设计、实施、成效、问题等各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成绩斐然。
  《课程要求》颁布后,对其学术性的探讨也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断涌现。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及试点研究报告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课程要求》做一初步评估,以促其不断完善。
  
  一、《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促进作用
  
  1.《课程要求》要求各校制定个性化教学大纲,这促进了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自主发展。《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学生生源不同、英语基础存在着差异的现状和事实,把制定教学大纲的自主权给予了各高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教育部改革其行政文件的称谓,使制定教学大纲的权力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展现,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陆建平,2005)试点报告也表明,各校在进行试验之前,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自己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大纲都各具特色,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综合类大学与专业类大学的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显然的区别。
  2.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正常教学的开展,避免了应试教学。《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做出了说明和解释,提出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以听说领先的教学目标,纠正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向培训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严重倾斜(陆建平,2005)。试点学校的报告在研究发现或结论部分都明确表示,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网络学习与面授辅导)把教学与学习的精力与重点放在了正常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上来,没有一所学校进行类试考试辅导性的教学,而效果却明显提高。
  3.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魏丹华等(2005)在他们的试点报告结束语中也指出,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利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而且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180所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真正体现了如上要求,实现了按学生的水平与进度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之教师的面授与辅导,教学真正从注重“教”转移到了注重“学”上来。许多试点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庄智象,2005)。
  4.有利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课程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传递者、导航者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者的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从英语教学者转变为英语教育者,从讲授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者,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导航者,从语言知识培养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从180所大学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验中确实做到了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刘红中等,2005)。
  5.增加的形成性评估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要求》对教学评估做了分类,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与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估标准的人文类化,不以考试“定终身”,对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课程要求》对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
  
  《课程要求》从各层次提出的要求无疑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对学生听力三个层次的要求为例,较高要求(中等层次的要求)为“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并能掌握其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