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导师组制是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继瑞 李 萍 刘 恒 陈志舟 李秋红




  摘 要: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导师小组;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
  
  2005年10月,西南财经大学全面推行了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导师小组制作为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一种责任制,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业传道解惑”,还在于成为学生学业、学习方法、科研素养乃至做人的指导者、培养者和引路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导师小组由五位导师组成。在成立之初,第二导师小组就将学校争创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具体落实到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中,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确立了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科研训练落实到导师组活动的具体内容中,通过师生间经常性、面对面、手把手、互动交流的方式,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起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初步搭建起了一个集学术研究、道德伦理指导为一体、导师和学生自由、平等、激情互动的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带研究生、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梯次培养、交流促进的科研训练模式。
  
  一、读经典名著,为科研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导师组的导师认为,学生要真正成为栋梁之才,必须具有长远的学术眼光和创新才能,这又要由学生的科研素养来体现。而这种素养又需要在导师指导下悉心培养,因此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指导学生打好科研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导师特别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与大师同行。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反复强调,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有几本经典名著垫底,认为经典名著是读一遍,有新的启发、体会、感悟和收获,他们把阅读经典名著和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的关系概括为“源”与“流”的关系,认为经典名著是原创性理论,因而是许多重要理论的“源”,思考的“源”。所以,有选择地泛读和有重点地精读经典名著,将为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如何读书和做学问方面,导师要求学生牢记“六个字”:多记、多讲、多写。
  第一,多记。包括记笔记、记问题、记思考。一是记笔记,读书时要养成勤动手记笔记的习惯。读不同的书要分类记笔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程度都要有具体的分门别类的记录;二是要记问题,对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及其逻辑推理、思路、方法和程序都有详细的记录;三是要记思考,对书中需要重点理解、思考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笔记可分两个部分内容:一要记书中的内容要点和概况;二要记个人习得体会。
  第二,多讲。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将读书中积累的问题提交讨论会;训练对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基本范畴、逻辑关系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有感而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多写。要按照学术规范的要求练习写作,这样可以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要充分利用模型描述、积累文献资料;要结合实际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要注重历史的变迁及理论产生的原因;要进行对策性的理论思考。
  在导师小组活动中,导师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了第一阶段研读的系列经济学著作和报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
  
  二、大胆吸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开展学术研究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导师要求学生,尤其是博士和硕士生要善于掌握经典著作的分析方法、逻辑结构,并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去实践、去检验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为此,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11工程”课题、成都市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2005年10月,导师带领2004级的研究生2002级本科基地学生参与了“211工程”课题《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权衡》。学生由于是第一次参与这类学术课题,开始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找不到方向。后来导师带领他们到实地进行考察,加深了他们对实地统筹城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的认识。他们参阅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理论书籍和大量详实的资料,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上导师进行了细心的指导,比较好地完成了该课题(20万字)初稿的8万字。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学会写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一项基本功,但大部分研究生还不太熟悉。为此,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了“2005国内外学术界在《资本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综述”。这篇综述不仅要把传统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包括在内,而且还要把今年国内外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目前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例如统筹城乡、汇率升值、三农问题等)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内。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国家重大政策和方针打下了基础。
  
  三、以课题调研为载体,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提升,学以致用
  
  导师组成员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承担了多项课题调研工作,并以此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了直面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研究的良好机会。
  2005年7月至10月,导师组织学生参与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横向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学生达60多人,参加的课题问卷调查达40多次,涉及的范围有成都市19个区(市)、县及其乡镇。该课题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长牵头,以学校名义与成都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中小企业局联合研究。课题组向民营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203份,回收率高达80%,涉及民营企业概况、市场准入、政府财税、金融、供地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等五大类共158个问题。此外,导师还组织学生到重点区域开展调研和座谈,分别就城乡一体化中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及鞋业产业集群等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做到点面结合、抓准特色、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与统计学院共同完成数据录入处理,形成19个区(市、县)及成都一、二、三圈层和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数据。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撰写19个区(市、县)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分报告共12余万字,并与合作单位多次对接,基本达成共识,正紧锣密鼓地就下一步完成全成都市总调研报告做准备。导师组师生积极主动、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充分肯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好评。各合作部门也表示在数据及报告中发现了众多“令人兴奋”的地方,甚至许多情况推翻了他们的经验认识,认为数据中藏有丰富的“金矿”待挖掘。
  2005年,经济学院有两名学生,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邀请其他专业学生参与成立了“1191创业小组”的创业项目《油茶籽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参加了该项比赛。创业计划是一项综合性赛事,它对参赛者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2005年11月25日,经济学院第二导师组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第一次答疑会。导师精于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参赛队员解决了知识结构上的疑点。有的导师以身说法,为参赛队讲解了许多自己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启发大家如何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答疑会为参赛队员拓展了思路,使参赛队员“1191创业小组”的创业项目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省级赛。2006年9月,“1191创业小组”最终进入全国决赛,在与一百多所高校600多个参赛队的竞争中胜出,获得银奖。创业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概括地说,导师组制度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专业知识实现交叉学习,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协作精神:保证了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指导,因此,发展推广导师组制度,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