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

作者:逄锦聚




  摘 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妥善处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突出经济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关系,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教学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关系,规范要求、分类指导与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妥善处理;质量
  
  在全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形势下,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妥善处理以下五大关系。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突出经济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不仅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明确规定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针。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和贯彻党和国家总的教育方针,这不应该有任何疑义。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创造性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在过去的时间内,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设有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学校提出培养通才的目标,有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专才的目标,有学校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有的学校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基本理论的教学,有的学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有的学校形成了“课堂教学一校园文化一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学校教学内容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等等。这些进展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的是: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教育学生在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妥善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这关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进一步探索;2.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保障措施,一些年来,由于重视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社会实践的环节事实上被削弱了;3.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教育方针研究不够、重视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克服这些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各校实际相结合,与经济学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突出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在具体组织好经济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教育方针。
  
  二、经济学教育中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
  
  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关系,是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必须妥善处理的关系。在这三者关系中,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心,专业和学生规模、结构要按照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合理协调。
  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应该看到,长期以来特别是1998年全国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高校,从教师到学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曾经并正在付出艰辛的努力,收效是明显的。但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特别是随着前些年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对此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质量在逐步提高,有人认为质量在下降。判断人才培养质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既应该有一些共性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些不同的标准。如果完全没有共性的标准,那就会使人才的竞争和选择失去可比性的尺度,但如果完全采用固化的、统一的标准而看不到人才质量标准的差异和变化,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总体上要求,我国培养的人才,包括经济类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从总体上看,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初步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对新事物的认识敏锐,接受快,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竞争挑战的能力。新一代大学生的这些素质和优势,不仅比过去时代我国培养的大学生有明显的进步,与世界各国培养的大学生相比也不逊色,这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但毋庸讳言的是,在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突出的: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教学内容联系中国实际不够的。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四是专业口径过窄过细。以上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将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规模问题通常是指总量问题。判断规模是否合理,要看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个因素是社会需求,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决定发展经济学类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另一个是社会供给,即社会对教育发展可提供的资源支持,这决定发展经管类本科教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