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

作者:周远清




  2004年9月,我参加了在兰州召开的高等教育理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很有感触,使我想起1990年7月同样也是在兰州大学召开的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那次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面向21世纪的,规格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水平较高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在2004年9月的会上我有感而发,说现在是不是可以提出建设一个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今天,事隔两年再一次聚会,又面临着新的情况,有很多新的变化,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是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并明确了2020年前要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十一五”规划贯穿着这个基本思想。这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理科教育意味着什么呢?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等理科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着特殊的使命,没有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怎么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呢?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迫切任务,高等理科教育理应走在前面引领潮流。
  由于上述这两点,我觉得应该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理科教育体系的任务,或者说,应该将建设高水平的理科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且必须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工夫。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快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理科教育体系,我想讲下面两点意见和建议:
  
  1.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
  
  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一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学方法偏死是一个通病。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长期以来都有共识,都承认,但是又没有下大力气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解决。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在骗自己。
  要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统一认识,偏死的教学方法引导了偏死的学习方法,直接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许有的人认为方法问题是一个次要的或者是枝节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学方法问题已成为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再也不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了。
  教学方法问题上升到教育思想层面,就是一个以谁为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涉及教师的水平,涉及到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目前,它应该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990年兰州会议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该说是顺乎潮流的,而且确实起到了推动整个理科改革的作用。今天强调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一点请大家深思。
  
  2.把实验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多年前,一所大学校庆,在中学任教的校友参观了母校的物理实验室后曾很有感慨地说,大学的实验室还不如我们中学的实验室。当时我在教育部主管高校工作,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总想找个机会改善一下高校的实验室,特别是基础课实验室。后来借助世行贷款的机会,我们争取到一个高校项目,以一、二年级基础课实验室改造为目的,总共投入7000万美元,支持了28所学校,一所学校投入2000~4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后来学校又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资金中拿出一笔经费,加强了这个项目的投入,同时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2005年项目结束时,许多学校反映,一些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大为改观,实验内容也有了大幅度的更新,并且有的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在硬件设备上)。这一举措一方面改善了实验教学的硬件,同时也为推动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实验教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应该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发展较快,投入不足,加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所以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理科教育,理科的实验教学长期以来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而第一线的教师、教学专家无不认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必须从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入手。
  资金的投入只能解决实践教学硬件的更新和条件的改善,涉及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涉及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提高认识,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
  
  (本文是作者2006年12月10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