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创办国学试验班的探索

作者:郭齐勇




  2001年,在学校领导及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先生与文、史、哲各系的诸多老师们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国学试验班。创设这个试验班的初衷,就是要改变时下我国大学文科教育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创造文科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参酌中国古代书院和牛津、剑桥导师指导阅读及讨论的方法;在教材选用上,力求直接采用原典原著;在考核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与课程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形式。
  大学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是人文学科自身的课程体系的缺失。我们一定要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中外古今之原著经典为主的方式。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人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工作最大的弊病是,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或断代史、专史)的模式。对此,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们学一点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断代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所有课程统统如此,不直接读一些东西方文学、史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那就有很大的缺憾,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概论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和不相信师生能读懂、能分析与理解原著经典为前提的。概论、通论、原理、通史、专史等是一些专家们嚼过的馍,以此硬性地、填鸭式地喂养学生,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思想的能力,只会人云亦云。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所获益的甚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关身心修养。
  国学试验班的生源是从已进入我校读本科的文、理、工、医科的学生中挑选的。在一年级学生读完一学期时,我们通过校园网的广告,自愿报名等方式学习国学。在放弃原专业(甚至热门专业),改学国学专业的过程中,学生及其家长当然有很多犹豫与疑惑,每届约有百十名学生报名国学班,通过笔试与面试的筛选,再通过试读,真正进入并坚持读下来的学生并不多。我们一直期盼我校直接从高中生中招收国学班。
  已有五届国学试验班本科学生,每届16人至18人不等。其中,2001级16人,2002级17人,2003级18人,2004级18人,2005级18人。第一届国学班的学生已经于2005年7月毕业,第二届也已于2006年7月毕业,确有读古书的好苗子。第一届有7人被推荐免试或考入本校国学硕士班深造,有2人被推荐免试到文学院其他专业深造,有3人被推荐免试或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或历史系深造,有4人就业(一位因其在国学班中有学习古汉语与日语的基础,被一家软件公司录用,另有3位考上公务员,或到报社等单位工作)。第二届有8人被推荐免试或考入本校国学硕士班深造,有3人分别考入本校文、史或水电学院水利史专业读硕士生,有2人被推荐免试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造,有3人就业(2人到报社,1人到公司),还有1人将继续考研。
  国学包括传统学术的各方面,包括古代的天学、地学、农学、医学、数学与数术方伎等,包括歌舞、戏剧、书法等,但作为文科大学生或研究生的国学班,只能以经、史、子、集为主。国学的修习当以小学为工具,经学为核心,经学是国学中的重中之重。经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经学与经学史是流动着的,五四以来,我们对经学与理学有太多的误解。我认同晚清“穷治语言文字以通经学”的学风。学习国学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故笔者的国学观,是以经学与理学为核心的。
  国学试验班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矢志研究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掌握古汉语、古文献等基础知识、基本典籍和治学门径,掌握两门外国语,了解国外汉学(或中国学)的基本走向的文史哲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对国学班单独开课,对学生的训练,主要是小学(即古文字、音韵、训诂)与古文献,古文献方面的课程是导读《四书》、《老子》全书及《诗经》、《楚辞》、《周易》、《左传》、《庄子》、《荀子》、《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的选本等。我们利用暑假给学生加强外语,或开第二、第三外语。专请文、史、哲各院系优秀的教师及不少海内外专家给国学班学生授课或专题讲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担任国学的教师,如杨逢彬教授(杨树达先生之孙),也包括笔者在内为国学班的学生讲《四书》的训诂,讲义理,讲知识,讲价值,讲为人为学之道,讲孔“仁”、孟“义”的现代意义。实践证明,我们创办的国学试验班可以说是国学入门班,就是通过古文字与古文献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背诵、准确理解一点经典,掌握读古书的方法,使学生步入国学的门坎。培育国学本科生的方式是让他们打基础。打好了基础,日后有人有能力研究经学,有人有能力研究子学、史学或集部。有了这样的做学问的基础与方法训练垫底,就业做什么工作都行,而且后劲足,潜力大。
  需要说明的是,国学本科班培养的仍是人文学的通才,而不是国学专才。这一试验是为人文学的课程设置探索原典教学的路子。办国学班是一种尝试,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从国学硕士班开始,即可以说是培养国学专才的初步。我校首届国学硕士班已于2005年9月开班,有9位硕士生,第二届国学硕士班(2006级)有8位硕士生,均由文学院负责,挂靠在古代汉语硕士点。教师来自文、史、哲三院组成。每一位国学硕士生由两三位导师组成的小组负责,主导师是文学院的,副导师是历史学院或哲学学院的。国学硕士班有必修基础课“国学基础”、“国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或以段落注《说文》,或以余嘉锡的《古书通例》,或以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论文为范文或读本。另有选修课,如“甲骨金文研究”、“尚书研究”、“三礼研究”、“出土简帛文献选读”、“儒家哲学”、“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汉唐史学”、“宋明理学”、“明清哲学”、“海外汉学”等,这些课以导读文献为主。条件成熟,我们还要办国学博士班。
  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尚没有“国学”这个专业的名称、代码与编号,目前国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只能挂靠在别的专业上。
  我们把国学本科班定位为“国学初步”、“国学入门”。国学硕士班还刚刚起步,正在探索过程中。人文学的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要靠经验的积累和过程。积以时日,相信,我们经过努力,定会培养出能坐冷板凳、有一定学养的传承国学的人才。当然,由于管理体制和时风的原因,目前办国学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下是能克服困难的。
  但国学班毕竟是初办。因为学生(以后我们拟从高中生中录取)来自全校各院系,教师来自三个教学院系,国学本科班管理上暂由高级研究中心与哲学学院代管,还需要理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另外,学生进入国学班的目的各不相同,有逃避原专业者,有时风的影响,有功利的考虑,有就业的压力等,这些,我们对这些学生的德、业方面施教的任务很重。尽管如此,我们文史哲的教师们仍然看好国学班,我们有信心办好国学班。
  (本文作者是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