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美国大学的课程纲要简介

作者:叶信治




  课程纲要(syllabus)是大学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分发给学生的课程要点(course outline)。简单的课程纲要只有一页纸,仅仅列出课程名称、教师姓名、阅读材料和功课要求,复杂的课程纲要则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课程目的和学习目标的细节,无所不包。在美国,如果不是全部大学,那也是绝大多数的大学,都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共享课程纲要。[2]所以,美国大学教师的第一次课,通常并不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而是把课程纲要发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份课程纲要,以求达成某种共识。
  
  一、课程纲要的主要功能
  
  一份设计优良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关系的处理,因而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保证课程质量的措施。对教师来说,一份优良的课程纲要不仅是上好一门课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获得终身教职、升职或者申请新职位的重要依据。对学生来说,一份优良的课程纲要是他们的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一份优良的课程纲要,可以明确师生在课程中的责任,规范他们的行为,从而有效防止法律纠纷。
  
  1.教学的依据
  教师精心设计、师生共同认可的课程纲要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时间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安排课外作业,组织小测、半期考、期末考,并且严格按照纲要约定的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2.学习的指南
  课程纲要能够为学生选课提供信息。有些大学要求教师公布课程纲要,有些学生据此直接就作出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还有些学生在第一次课上与教师就课程纲要进行交流后作出选修与否的决定。课程纲要还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许多学生每周都会把课程纲要拿出来看一下。因为课程纲要能够帮助学生明白成功完成课程学习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学生记笔记的有效性,降低学生考试焦虑、提高考试技巧,帮助学生熟悉课程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提供给学生不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学习的动力
  学生和教师在第一次课上相遇,一起阅读和讨论课程纲要,为教学定下基本的调子。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发现教师已经帮助他们设计好了达到目标的课程策略,就会感到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一件繁忙的、折磨人的工作,而是一次组织良好的、有意义的智力旅行,就会而对学习充满信心和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课程要求和教学安排,尤其是教师的要求变来变去,他们就会不知所措,表现出无助感和受挫感,放弃学习的努力。
  
  4.师生的契约
  课程纲要是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之间的一份契约。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师生之间事先约定并遵守课程政策,有助于避免法律纠纷。作为一份契约,课程纲要通常包括精确的课程进度表、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政策、学生出勤政策、学术自由政策、学术诚实政策等,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他们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会出现什么后果。有些大学还要求学生在读完并认同课程纲要后签字。同样,教师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例如,他不能随意不上课,不能不完成或随意更改纲要中描绘的教学任务,不能不公正评定学生的成绩等。如果教师出现了上述问题,在期末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就不会给教师好的评价,甚至还有可能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二、课程纲要的基本组成部分
  
  1.教师信息
  因为大多数大学和学院要求教师在课外也能够被学生找到,以便学生请教问题、请假、交作业等,所以课程纲要的一般信息通常包括教师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办公时间(接待学生的时间)等。如果有助教和合作教授,也要把他们的信息写上。
  
  2.课程描述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对象、学分数、教室位置等。
  
  3.课程目标
  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包括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尤其是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的发展。指出通过设计什么作业、创设什么条件来让学生达到什么标准的学习结果。
  
  4.教学方法
  为了导致某种学习的发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哪种教学方法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讲授加讨论、讲授加课外活动、讲授加实验?哪种师生互动最便利,课堂、课外、在线、聊天室?
  
  5.课程资源
  包括课本(名称、作者、版本、出版社)、补充阅读材料(报刊材料、网上材料、参考书目),指明哪些是必读材料,哪些是推荐材料。
  
  6.课程时间表
  既是课程日历,也是课程结构图。包括每次上课的主题和时间、考试时间、小测时间、作业时间等。
  
  7.课程政策
  包括出勤、迟到、课堂参与、考试缺席、作业迟交、小组贡献、实验室安全、学术不诚实、成绩评定等政策。
  以上所列为课程纲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没有两门课程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两份课程纲要是完全一样的。
  
  三、课程纲要的设计
  
  研究者、学术团体和大学已经一致鼓励教师设计更好的课程纲要,并向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的课程纲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习论专家越来越关注课程纲要,这方面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一些大学在新教师定向活动中,有关于如何撰写课程纲要的工作坊,还有一些大学摘录有关课程纲要的论文或书籍的要点,放在网上,供教师参考。
  以学习为中心是课程纲要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课程纲要是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室编制的。教师经常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改进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讲究所用材料的质量,追求考试的公平性,却只花少得可怜的时间去帮助个别学生复习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明白作业的意图。目前,以学习为中心的纲要是最流行的。以学习为中心的纲要的核心问题是学生,要思考“为了从这种教育经验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学生需要知道什么”。
  有专家从学生的角度,为有效的课程纲要提出了八条建议:信息要简洁;课程要点要在一开始就提出来;对学生的期望要清晰;列出所有重要的日期和最后期限;对构成总成绩的每个部分做出解释;解释课程材料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解释课程纲要在课堂中的角色;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对课程目标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学生需要但不能迎合学生需要,好的课程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调好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需要之间的关系。
  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最好用第二人称来撰写。一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二是显得更为亲切友善。亲切友善的纲要比起防范和限制的纲要,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课程信息,更能激发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