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设研究生专题研讨课的尝试与体会

作者:王莉莉 齐 越

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考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堂讨论25%,周报告10%,4周的实践项目20%,学期末的实践项目45%。体现了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宗旨。
  
  三、课程特点分析
  
  “可视化建模方法”讨课与我们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的传统授课方式相比有一些全新的特点,体现了教师、学生互动,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英教育的理念,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该研讨课以学生进行主题报告为中心,围绕主题报告进行课堂讨论和主持教授讲评指导。主持教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前给出需要阅读论文的列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选择相应文章进行认真研读,并准备讲稿。学生在课前两周将讲稿交给助教进行审阅,返回修改意见;课前一周再将讲稿提交主持教授进行审阅,返回意见。主持教授在课程当天上午与学生面谈,对报告内容、讲稿制作、演讲方式等提出建议。每次课有两位学生分别进行40分钟的演讲,包括20分钟的关于论文主要内容的幻灯片演讲和20分钟的论文理论、技术的白板推导。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进行讨论。
  该研讨课的组织形式把学生推上讲台,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的同时,也在进行知识探究和知识传播,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相比较,学生表现得更为主动、更为活跃。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自发地形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因此效果很好。
  
  2.小班授课,教师、学生充分交流
  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小班授课,对选课学生的数量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22名学生都是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领域研究,或者对这些方向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相关知识背景的高年级研究生。
  由于小班授课,人数又有控制,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讨论。除了每次上课所专设的40分钟讨论时间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每周报告、电子邮件,甚至课外面谈的方式与主持教授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与教师们的充分交流,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层次了解了教师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现了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3.主持教授认真负责,指导有力
  两位主持教授都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专业知识丰富,对有关的技术前沿、国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他们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提供给学生的每一篇论文都亲自阅读研究过。他们仔细审改学生提交的专题报告讲稿和周报告,认真听取学生的每一次主题报告,能基本满足学生提出的课外面谈的要求,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热烈的讨论。在每一次课的40分钟讲评时间里,他们有针对性的、旁征博引的精彩讲评都能切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对待科学、对待教学、对待学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重视实践,强调自学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由教学方案中制定的两个动手项目组成。第一个项目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第二个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科研课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使学生经受了一个科学研究全过程的锻炼,初步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成为今后从事硕士论文课题研究的预演。该课程对实践环节非常重视,课程采用百分制考核,这两个实践项目共占65分比重。
  该课程还强调学生自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持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给学生介绍如何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文献资料,如何阅读论文,并发现问题。学生的所有论文阅读、研究,讲稿的撰写、幻灯片的制作全部在课外由学生自行完成。
  
  5.采用英语教学
  该研讨课采用英语教学。学生主体报告、课堂讨论、教师讲评全部用英语。学生在一个英语小环境中,英语听、说、读、写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锻炼了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
  
  四、问题与思考
  
  我们全过程参与了“可视化建模方法”专题研讨课,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征求了学生和部分听课老师的意见,感到就我们目前的校情和院情来说,这种研讨课形式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选课学生的数量问题
  课程主持教授Kyros Kutulakos博士说,在多伦多大学一个学期约有6人选修此类课程。由于人少,每人可以进行三次课堂演讲,所以提高很快。我们有22人参加此课,每位学生只有一次课堂演讲的机会。同时,由于人数相对较多,学生提交的周报告等作业也往往不能及时批改。但是要把选课学生数继续减少也是不现实的。
  可能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增加相关专业的助教数量,包括博士后、博士生兼职助教,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2.学生选择该研讨课的时间问题
  该研讨课采取学生主题报告为主的方式,学生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英文讲稿,许多时间花在英语上,影响了对如何去讲的推敲与思考。
  另外,这一课程的计划基本上是参照多伦多大学的教学方案制定的,其作业量安排的前提是学生当学期选择2~3门课。而我们的选课学生大部分在研究生一年级,一学期的学习课程在10门左右。研究生二年级以上的,则已进入了导师指定的课题工作,时间压力很大。因此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时间占用较多。
  可以考虑通过提高学分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参加此类专业课程的学习。
  
  3.语言问题
  该课程学习期间,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我们对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课程的形式,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反映由于语言问题,难以将思维集中在对学术问题的理解上。也有的反映由于作主题报告的学生英语听、说水平高低不一,不同程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在本科期间和研究生教学中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的比重,重视科技英语课程或相关的培训,大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五、结束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开设“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生专题研讨课是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对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新模式的探索。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教学的试验。不仅合作开设研究生课程,也要合作开设本科生课程;不仅请研究人员上讲台,也要请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上讲台(例如把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扩展到微软企业,与微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设本科生的操作系统课程);不仅与企业合作开设课程,也要请企业参与有关的教材建设。同时,扩大企业合作面,与其他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