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从“学习型社会”透视高校课程设置理念
作者:佟庆伟
提倡“多样性”,突出一个“多”字;第四,重视“综合性”,突出一个“融”字;第五,提倡“灵活性”,突出一个“活”字;第六,强调“发展性”,突出一个“行”字。
1.提倡“通识性”,突出一个“博”字
提倡“通识性”,突出一个“博”字,重点体现在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就概念而论,“通识教育”缘起于美国,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主要针对现代教育科技至上、“科学主义”单兵突进,现代人文教育相形势微、传统文化面临断裂无继等问题提出的。
何谓科学素养?所谓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丰富的内涵,尤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科学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向以“求真”为旨,不以任何功利为目的;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中包含着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态度以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旨在人格塑造和人性完善,当然其直接的结果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博”字,充分体现“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理理交叉”的课程设置特点。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重视“基础性”,突出一个“厚”字
重视“基础性”,突出一个“厚”字,主要体现在“宽口径”培养的发展趋势。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今天看来,这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片面性的看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此外,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提倡“宽口径”培养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多院校招生不分专业,或按大的学科门类招生,其目的就是在大学,特别是在大学低年级,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雄厚的学科基础。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文文交叉、理理交叉”的特点。
3.提倡“多样性”,突出一个“多”字
提倡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突出一个“多”字,以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多层面”的需求。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人和人的基础不同、需求不同、目标不同,我们要面对这种现实,要尊重、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同时要开出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向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的发展需要,这一点正是“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社会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甚至课程开出的“量”已成为了一所学校实力的象征,如: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每学期开出的课程有几千门之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这些课程。
4.重视“综合性”,突出一个“融”字
重视“综合性”,突出一个“融”字,重点体现在强调“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环境科学、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
5.提倡“灵活性”,突出一个“活”字
提倡“灵活性”,突出一个“活”字,主要体现在“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所大学在培养人才上要做的主要工作,无非是为学生成才提供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在学术气氛浓郁、宽松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任何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过去整齐划一、统得太死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在管理上,实行“学分制”是唯一的出路,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分制”,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决策人,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命运,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管理制度既严格,又不一刀切;既规范,又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既明确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能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要实行学分制,就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选课”、“选时”、“选师”。首先,学校要开出足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学生能在不同的时间选择同一门课程;再次,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讲授可供学生选择。这就是突出一个“活”字。
6.强调“发展性”,突出一个“行”字
强调“发展性”,突出一个“行”字,重点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让学生动手、动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理念。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突出的问题是:重视学生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近百年来,一直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发挥。这些观念,导致教师只会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知识分解,逐节讲授,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了事;上课满堂灌,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居高临下,缺乏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的主要原因。今后我们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理念,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理念,要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实践教学。
总之,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组织”,如何优化高校的课程结构以培养出符合“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人才”?这些新课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为此,本文从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了学习型社会与高等院校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课程设置的六大理念,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等.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沈孝本,佟庆伟.高师本科课程定位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3.
【3】王光龙.学习素质与学习型社会[J].教育研究,2003年第(5).
[4]李进才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误区及其对策[J】.高教研究,2003(2).
[5】康宁,杨东平等.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3-04-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