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马继刚 陈敬贵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等全面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采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很难达成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一种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培养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参加研究探讨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良好品质;掌握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强化创新能力的生成。 第一、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旧有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在人类教育实践中,先后出现过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通过全面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自主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前者称之为“接受性学习”,后者就是“研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提供给学习者的信息,一般服务于有效讲解,讲授者往往通过过度的加工,同时由于信息“屏蔽”,导致信息失真,学生缺乏信息能力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性学习则强调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对问题的敏感性,注重自然的、未经过度加工的丰富的生活情境信息的刺激。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解析、整合和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满足学习者展示自身需求、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批评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得到了重视,且在收集、整理探究所需的材料时,知识得到了扩充。研究性学习较好地弥补了旧有的学习方式所缺乏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研究性学习承认并尊重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求知欲、创造欲获得实现和满足的机会。
  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为要旨。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对立层面上。独立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它要求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研究性的活动,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授课之前,学生独立阅读材料,独立完成作业,带着问题听课,主动接受知识,解决在独立学习中疑难问题。相对于传统教育单调地听讲、笔记、记忆、考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特别是综合能力发展程度加大。
  第三、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品格。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往往有较强的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虽然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并不等于孤僻。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探索性、坚韧性、自控性和合作性的创新品格。探索性是指有相当的胆识,敢于质疑、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坚韧性是指对于目标、目的执著地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并能承受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的心理品质。自控性指的是自觉地调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心理品质,在面临失败时,善于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合作性是指善于理解沟通,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心理品质。
  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雷蒙德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博士认为,事业发展不是建立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要学会对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并创造新的知识。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谁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素质,谁就可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赢得主动,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把大学生创新观念、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种习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现有教育教学进行调整和内容充实,赋予更多的探索研究成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川大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我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原则,明确了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家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校实施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转变观念是有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强调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状况,但并不意味是对“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否定。同时,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结构必须由程式化转向个性化,要求教师要有创造意识,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扩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课堂扩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研究性学习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研究过程整合提供了条件,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媒介。
  实施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创新。我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教学、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课外学习与研究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积极推进基于探究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灌输性向探索性教学的转变。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些较成熟和效果明显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探索性教学离不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课程目标要创新,要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预设的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能。
  
  3.强化情感体验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和研究的参与,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与自然、社会的互动,树立学生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科学研究的品质。
  我校较早地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了“星

[2]